用心去“敲门” 我区有一群乐于奉献的“老小孩” 探趣walk 幸福养老
2024-09-23 今年是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作为首提地的杨浦,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生活青春涌动,一起来感受这座越来越“YOUNG”的人民之城……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养老服务关系民生、连着民心,一直以来,我区始终把养老服务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幸福养老”服务体系。
为展现城区养老服务发展成果,区民政局与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探趣walk·幸福养老”栏目,带大家了解我区的特色养老服务品牌。
“蒋阿姨,台风天侬一个人在家还好伐?”
“老王,身体不好少出门,缺什么菜尽管和我说!”
……
近日,台风将至,天色阴沉。定海路街道和乐苑小区内,“绿马甲”们的身影穿梭在楼栋间,敲响了一户户特殊困难老人的家门,嘘寒问暖。他们是“老小孩”服务队的队员们,是一群关爱着“老老人”的“小老人”。
定海路街道老旧小区多、独居老人多。2022年7月,一支由助理关爱员、“老伙伴”项目志愿者凝聚而成的志愿服务队——“老小孩”服务队应运而生。“我们要做老年人的贴心人。”70岁的“老小孩”陈龙妹坚定地说。
在我区,这样的“老小孩”并不少见。今年以来,区民政局紧紧围绕“幸福养老”服务品牌,聚焦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夯实居家为老服务力量。一方面,充分发挥“老伙伴”项目志愿者的作用;另一方面,依托以低龄老年人为主体的社区关爱员队伍,通过结对、探访、陪伴,为高龄老人提供生活帮助和精神慰藉。
步履不停,“一位老人也不能落下”
陈龙妹敲开的第一户人家,是邻居“老朋友”陈阿婆家。
陈阿婆今年94岁高龄,子女不在身边,常年独居在家。台风天即将到来时,陈龙妹叮嘱她注意关紧门窗,小心用电,菜肉储备不够或发生任何事,都要第一时间告知自己和居委会。
“小陈经常给我打电话、发消息,很关心我。我耳朵不好,有时候电话铃声听不到,她就要专程上门跑一趟,来看看我。”陈阿婆说,“我只要看到她就高兴。”
聊过几句,陈龙妹告别陈阿婆,又快步走向下一位关爱对象的家……
快马加鞭,步履不停。每个台风天,或是寒潮、酷暑等极端天气,陈龙妹总是如此奔忙。她此前是社区助理关爱员,加入“老小孩”服务队已两年多,负责关爱高龄独居老人、纯老家庭等特殊困难老人,是大家眼里的“老法师”。打电话、发消息、上门拜访……陈龙妹每天手机上消息不停。但对于自己操心着的这些“老宝贝”,她再忙也乐意。
“一开始居委会想招募我,我想自己退休了,闲着也是闲着,很想为社区实实在在做点事。一晃已经两年多了。”陈龙妹感慨,刚加入队伍时的日子,她至今历历在目。起初,她也没少吃闭门羹。“有一位关爱对象警惕心特别强,我每次上门,他就把门一关,不愿意见我。后来,我就厚脸皮地坚持去,一直主动跟他说话,慢慢地,居然也和他成了朋友。现在,他一见到是我,总要热情开门聊几句。”
为了确保自己的每一位关爱对象都不被落下,陈龙妹做了一本笔记本,把所有关爱对象的名字、拜访时间、次数都一一记录,每去一次就在本子上打个勾。如今,本子上的勾多得数不过来。“对于每位关爱对象,我至少每月要上门关爱2-3次,平时每天都要关心他们身体情况和心理状态。很多老人独居在家,很孤独,我要用我的关怀让他们更开心一点。”
不断“扩编”,强化社区志愿服务建设
如今,和乐苑共有16名“老小孩”志愿者,而在整个定海路街道,“老小孩”服务队已吸收了189名队员,平均年龄65周岁。
每天,“老小孩”志愿者们会穿梭在一个个电话簿、微信群里,询问、记录、报备每一位关爱对象的身心情况,并开展关怀慰问。遇到哪位关爱对象有突发情况的,他们也会第一时间反馈居委会和街道。同时,他们还不定期开展上门拜访,与关爱对象建立面对面的情感联结。
对社区里的特殊困难老人来说,“老小孩”的出现是一缕阳光,为生活送来温暖;对“老小孩”们自己而言,这支队伍是大家发挥余热的载体。
65岁的陆建华,今年9月刚加入“老小孩”服务队。他热情澎湃,工作效率丝毫不比其他队员差。“我以前长期做社区‘老伙伴’志愿者,现在又做了‘老小孩’服务队的一员,感到很自豪。我还年轻,还有很多老人需要我的照顾,在这里,我能做自己擅长的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找到退休生活的价值。”
“后续,如果新的关爱对象数量有明显增加的话,我们还会扩大招募‘老小孩’服务队的队员,为社区增加更多老年志愿服务力量。”定海路街道工作人员介绍。
我们了解到,为了鼓励社区老人开展家庭互助服务,增进老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和同伴互动,定海路街道持续加强老年志愿者队伍建设。如今,越来越多的定海老人在“老小孩”服务队的帮助下感受到睦邻温情,也有越来越多的老人通过服务他人实现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