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教育局局长何劲松 用“看得见的未来”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2024-09-09

  今年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十周年,第一教育推出“局长说”栏目,邀请上海16区教育局局长、副局长,共同探讨如何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以科学教育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内涵。
  让我们来听区教育党工委副书记、区教育局局长何劲松聊一聊科学教育的杨浦实践。
  区教育党工委副书记、区教育局局长何劲松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从“工业杨浦”到“创新杨浦”,“科创”成为我区近年来转型发展的一张金名片。2010年至今,我区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中国科协全国首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区。
  我区也是公认的“教育大区”,多年来秉持“为我区每一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育人理念,以“人民教育家”于漪教育教学思想为引领,致力打造“创智教育”品牌,走在教育改革前列。
  区教育党工委副书记、区教育局局长何劲松介绍,“创智教育”即“创生智慧的教育”,以学生立场、探究取向、创新志趣培养为三个关键,注重学习、教学、环境三个元素,强调“学习即创造,教学即研究”。
  近年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全国劳动教育试验区、在线教育应用创新区域等在我区落地生根,为区域内近200所中小幼学校、10余万学子厚培科学教育的丰润沃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杨浦“创智教育”持续迭代,“科学+创智”已成为杨浦创新发展再出发的关键词、主标识。
  站在科技发展前沿回望
  何劲松定期组织教育局工作人员听人工智能相关讲座、走访高新企业,因为在他看来,教育者必须了解科技发展前沿趋势,才能清楚地知道教育面临的挑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似乎变得“唾手可得”,教育者必须思考教育的未来往哪里走。
  在走访企业尤其是游戏类企业时,何劲松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这些公司是如何“吸引住我们的孩子”的?他鼓励教育者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回望,思考教育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教育的开展尤其呼唤教学方式的变革。在何劲松看来,科学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一门知识,更是要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兴趣出发,培养孩子们的探究能力,锻炼思维品质,形成创新人格与科学精神。要保护和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探索欲望,课堂必须转型。
  据了解,我区教育近年来强化素养导向,聚焦科学素养培育质效,以“单元整体设计与实践”为载体,以“项目化学习”和“实验教学”为抓手,不断优化科学课程教学方式,提升了科学课程教学内涵。
  区域还加强人才培养,从科学课程专题教研、科学课程专项培训两方面入手,深化“研训一体”,引导科学教师在学习和实践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在各类评比中共获一等奖73项。
  科学教育不止于“课堂”
  “科学教育光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科学是无限的。”何劲松说道。我区抓住课堂、课后、校外三个主阵地推动科学教育的有效落实,探索教育教学变革。
  课堂:2023年,我区启动市教育综合改革示范项目“指向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创智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实践研究”,探索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推动教学方式变革,建立学生创新素养评价标准。
  “从幼儿园到高中学段,我们磨了一批课,进行了一系列展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还将持续下去。希望通过做出一批示范课,推动教师转变‘教法’,并争取到2025年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何劲松介绍说。
  课后:课后服务是培育学生创新素养的重要场域。我区联合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建设区校联动大中小一体化专业化课后服务支持体系,共同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对接通道,加强中小学生课后服务资源建设,形成“学校-家庭-社会”育人合力。
  据了解,我区已建成10大学生科技社团联盟体近400个科技特色社团,形成一大批科技特色校和特色社团。
  校外:我区从2017年启动“童创空间”平台,打造“线上+线下”科学教育平台,提供科技慕课、虚拟实验等学习资源,对接科创竞赛,探索“教-科-创”的贯通融合。该平台已累计获得四十多万的点击量,每年新增4000余名学生用户,从中也诞生了一批学生创新成果。
  家庭也是重要的课外科学教育阵地,我区在小学层面推动家庭科学实验角的建设,鼓励家长和孩子们“因地制宜”地“玩转”科学。比如,杨浦区平凉路第三小学先后推动建成了100多个家庭科技实验角,还制定了《儿童家庭科技实验角管理规范》。
  创意空间点燃创新火花
  为了赋予学生发挥想象、生成创意、自主探究的充分空间,我区在初高中推动跨学科学习场景建设,形成“一校一特色”。
  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将实验楼一层的整个区域建成开放性学习场域——“5G+深度学习馆”,打造高度沉浸式的虚实结合自主探索空间,学生们可以随时来这里“玩”科学。
  学习馆基于高中学科教材目录、知识体系分类,还原数学、物理、化学、工程、人工智能等学科中的经典实验,鼓励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亲历探索过程。学校还聘请同济大学的30位教授担任导师,指导学生在这片科学乐园中酝酿创新课题。
  我区还积极探索现代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运用。
  在何劲松看来,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让学生接触前沿科技是重要一步。若能在校园建设中植入科学技术的基因,便能为学生营造沉浸式的创新素养培育环境。例如同济大学附属新江湾城实验学校以数字技术赋能体育教学,用AI分析学生跑步姿势,开具精准、个性化的运动处方。
  何劲松表示,区域还将探索如何将高新企业的研究领域转化为课程与实验场景,用“看得见的未来”激发学生们的科学探究热情。
  持续扩容科学教育资源库
  近年来,杨浦教育持续探索如何以区域内的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资源赋能科学教育。
  区域成立了全市首家区级“青少年科创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动“校区、园区、社区”三区的高校、院所、企业资源,深入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
  区青少年科技站迄今已举办十四届“双进入”探究活动,让高中生进入院士团队及高校,学习科学研究方法、体验科研探究的全过程。
  区域持续扩容校内外“科学教育智库”,首批聘请同济大学5位专家担任杨浦高级中学、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铁岭中学、同济大学附属新江湾城实验学校、上海市十五中学的科学副校长。未来,“科学副校长”机制将覆盖区域内全部初、高中及部分小学。
  我区拥有“四个百年”的深厚历史底蕴,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代代传承。区域依托相关场馆资源、基地资源,打造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践课程、电子地图打卡活动等,让学生在体验和“行走”中培育创新精神。
  未来,杨浦教育将持续立足区域特质,打造杨浦特色,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机制、做强品牌,深度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通,不断提升百姓对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努力实现教育的高标准均衡发展、高质量内涵发展、高水平特色发展、高能级创新发展。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