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巴黎圣母院》 探讨爱情 欲望和命运

2024-08-16

  近日,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浙江省平湖市委宣传部、区图书馆联合主办的“复旦新人文共读会”系列第十二讲在区图书馆二楼报告厅举行。系列主理人、复旦大学人文学者梁永安教授作了题为“爱情、欲望和命运——共读《巴黎圣母院》”的主题分享,带领读者重新审视爱情、欲望与命运的关系,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并珍惜那份超越美丑、以善点燃爱的真挚情感。
  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巴黎圣母院》,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美丽与丑陋的较量,也是一场光怪陆离又鲜血淋漓的爱情悲剧画卷。“大多数人阅读《巴黎圣母院》停留在故事情节,而忽略了其内核实则是探讨生命是如何形成,怎样维护并产生价值的。”梁永安提到。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者。梁永安在讲座中简要梳理了雨果的生平和成长轨迹,并沿着《巴黎圣母院》的故事情节逐一分析主要人物的个性特点与不足。如主教克洛德收养卡西莫多是他圣徒般的自我表达,体现的“善”却是一种媚俗,缺乏思想性;同时,他在追求爱斯梅拉达的过程中表现了其人文成长的巨大不足:目标明确,获取方式却粗暴、野蛮,缺乏对人的平等精神和对世界美好价值的尊重。爱斯梅拉达具有游牧民族的特色——充满流动性、依赖自然,她恣意的舞姿是自由的象征,对流浪诗人的怜悯也彰显了她内在的善——为他人着急、担忧的能力,然而自然的人看不清社会的复杂。
  梁永安指出,在现实主义、个人主义和资本主义盛行的当下,在“活着时代”向“活法时代”转变的过程中,在面对“牛顿和莎士比亚谁更重要”的问题时,人们要对世界有所盼望,拥有理想主义气质和人文主义精神,因为人的最高品质是选择。梁永安呼吁大家多一点雨果精神和爱斯梅拉达的温度,并提到,《巴黎圣母院》也给他带来了思考:什么样的人会觉得自己活得值得?
  本次活动吸引了近200位读者现场参与,大家就巴黎圣母院这一建筑地标的巨大现实影响力、人文行走的意义、《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收养卡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给被绑在耻辱柱上的卡西莫多端水所体现的善意内涵等与嘉宾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活动还通过区图书馆与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微信视频号、平湖市乐享直播间进行线上直播,吸引14.3万余人次观看,线上讨论热烈。
  据悉,“复旦新人文共读会”共计16讲,后续将继续以经典文学、文化为主轴,让文本与生活对话、经典同现实接轨,吸引更多人开启人文阅读之旅,共建书香社会。

分享到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新浪微博
点赞0 收藏0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