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同济中学赓续百年初心 担当育人使命
2024-08-13 目前,我区已有2所学校获全国文明校园称号,35所学校获上海市文明校园称号;有1所学校为新一届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
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成功创建上海市文明校园的上海市同济中学的风采吧!
上海市同济中学
上海市同济中学是杨浦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位于政立路25号。前身是1907年德国医学博士宝隆先生在上海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德文科,是我区基础教育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一所学校,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光荣革命传统。在117年的发展历程中,虽几经校址变迁,校名更替,学校始终秉承“健康身体、振兴工艺、格物穷理”校训,以“同修仁德、济学成事”为办学理念,塑造“嘉乐君子,成己成物”的毕业生形象,打造“厚德、博学、精研、乐群”的教师队伍,不断深化文明校园创建内涵,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
坚持党建引领,推进思政教育
培育党建品牌,强化示范效应。以党组织“登峰计划”示范校园创建为抓手,围绕中心抓党建,汲取红色力量,加强班子建设,抓好党员学习培训。重点孵化“同YUE”(同阅、同悦、同跃)品牌,打造中心组理论学习及主题党日学习特色。深入践行“三服务”党建工作法,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用心服务好学生、教工和社区。
盘活各种资源,凸显思政育人。以课题《以党建引领推动高中“大思政”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为引领,发挥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挖掘学科思政元素,在提炼课程融合点等方面推进课程思政。实施“青马工程”,组织团员青年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每月一讲,安排党员、干部、团员等主讲。每学期安排“书记上思政课”,形成制度。用好各类思政资源,开展“重走同济西迁路”研学活动以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等。
聚焦立德树人,践行五育融合
打造德育品牌,凸显劳动育人。学校以上海市“双新”实施研究与实践项目和上海市“德尚”课题为引领,呈现“分层推进+集中展示”“特色案例+课程讲义”“劳动手册+劳动之星”,集实施、管理、评价于一体的劳动教育新范式。通过校、家、社融合的劳动教育策略与路径研究,进一步构建劳动教育共育新模式,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强化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以“劳动观念增强”“劳动习惯养成”“劳动精神弘扬”“劳动技能提升”等为主要目标,以动手实践为劳动教育主要方式,形成纵向衔接、螺旋上升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优化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路径,引导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学会改造世界,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劳动教育目的,进而推动文明校园创建工作。
关注心理健康,助益师生身心。作为我区唯一一所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学校始终坚持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课程群——“同心”课程群。学校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打造乐观、积极、和谐、互助的育人环境,让师生保持健康心态,在学校工作和学习获得较高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学校依托讲座、主题班会、学科渗透、心理剧等渠道,组织开展青春期系列教育,为高中学生人生成长指点迷津。
强化师德师风,注重典型引路
推进队伍建设,增强辐射效应。以区行为规范示范校评审为契机,以教师师德规范引领学生行为规范,组织青年教师参与“学于漪”师德案例撰写和评选。选树身边典型,参与区“感动校园人物”“精神文明好人好事”“师德标兵”“市区园丁奖”“四有”好老师推选,组织评选校“偶像教工”“先进工作者”。组织学生家长填写师德问卷,及时了解学校师德状况。通过名师、骨干工作室、青年教师工作坊等榜样带动,为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开展导师护航,参与全员育心。落实“双新”实施要求,学校在1+1辅导员制的基础上,推进全员导师制,通过专家指导、同伴互助等方式,帮助导师体会前行有方向,工作有动力,落实有方法。2023学年起,学校试行全员导师制的绩效考核机制,组织导师通过个案分析探索教学规律,推广典型经验与做法,提出改进措施。全体党员带头撰写导师案例,编印“导师护航 全员育心”案例集,让成功经验可学习、可复制、可借鉴。
创新育人载体,培养“嘉乐”君子
打造校本课程,实施课程育人。学校充分挖掘校史资源,讲好同济故事,重点打造校本德育课程“三驾马车”,即“红色基因”“院士摇篮”课程和“同心”心理特色课程群。学校编印了《同济英烈红色教育读本》《同门共业 济世安邦——同济中学校友院士读本》,以主题班会为主线,组织各年级分类实施德育课程,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院士精神,发挥课程育人价值。
丰富校园活动,促进全面发展。学校通过每月主题活动,以鲜明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为学生提供亮相舞台和出彩的机会,培育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的时代新人。例如,二月“民俗&传统”、三月“科技筑梦”、四月“红色基因”、五月“劳动&健康”、六月“记录&成长”、九月“诗歌诵读”、十月“阳光体育”、十一月“法治&安全”和十二月“艺术盛典”。另外,学校以“同济沪语联盟”为载体,积极传承沪语文化,宣传学校艺术教育,让学生走进电台、走入进博会、走上校园舞台,展示青春风采。
校家社共建,打造文明新生态
深耕校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学校精心优化校园环境,营造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百年校史的传承、凝聚和激励作用,让校园处处成为育人场所。开放式的“校史陈列馆和陈列室”,成为学生爱校教育的流动课堂;“一轴两带五路”文化走廊激发学生全面个性发展;“校园六景”的命名与评选活动,提高了全校师生对学校文化历史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吴孟超生命教育指导中心”让学生真切感受吴院士勇闯禁区、永远争先、勇于创新和永不满足的精神品格。
整合校家社资源,聚力协同育人。学校整合各方教育资源,努力构建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家长委员会和社区代表制度,邀请家长和社区代表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督导学校政风行风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形成“校-家-社”共育机制。开设“同心讲堂”,增强家庭教育指导力。选树“三好”家长,树立育儿典型,激发家长更好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
上海市同济中学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校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文明校园创建工作,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力争把学校办成学生乐观好学、教师幸福工作、校园环境优美、办学特色鲜明的区域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