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经典作家写下“没钱文学” 在我区品读多面契诃夫
2024-07-31 今年是作家契诃夫逝世120周年,为纪念这位俄语文学巨匠,重温经典作家的魅力,近日,区图书馆与上海翻译家协会携手举办了一场纪念契诃夫逝世120周年讲座——“契诃夫翻译史话”,邀请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副教授赵艳秋担任主讲嘉宾,将契诃夫的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
大多数人阅读契诃夫,是从课本里的《凡卡》《变色龙》开始的。事实上,作为经典文学巨匠,契诃夫的精神绝不仅限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这几个简单的字眼。近两年,契诃夫书信中的句子被频繁引用,部分表达甚至被网友戏称为“没钱文学”。伟大作家的平凡一面,加上他真诚而坦率的态度,时隔一百多年再次击中了当代年轻人的心。
讲座中,赵艳秋先按时间顺序,梳理了不同年代契诃夫作品在中国的翻译概况与特征。以清末吴梼翻译的《黑衣教士》为起点,至近两年契诃夫的戏剧频频上演,中国读者眼中的契诃夫转换着不同的面孔,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对契诃夫文学接受程度的变化,也显示出作家的多面性。其中,《黑衣教士》是契诃夫在中国被翻译的第一部作品,当时被归类为神怪小说,初版仅半年后就获再版,可见其畅销。
1907年,契诃夫作品初入中国,而后十年间,其作品的翻译基本依靠日文、英文的二手乃至三手转译。因为了解不全,起初译介的篇目未必完全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但翻译的数量不在少数,如1916年出版的第一部契诃夫短篇小说集《风俗闲评》就收录了他的23篇短篇小说。赵艳秋将这些特征总结为“接受的被动性,偶然中的必然”。
在1917年至1927年,伴随着“俄苏文化热”,契诃夫的中文译介翻开了新的篇章。赵艳秋结合不同作品的故事情节,归纳了这十年中契诃夫作品译介的主要特点:一是自主选择的主体意识增强;二是对儿童文学思想内容的特别关注;三是译者队伍的扩大。到1928年至1949年,契诃夫的文学译介更是迎来了两次高峰,大量作品被译成中文,不再局限于短篇小说和独幕剧。
整场讲座中,赵艳秋融合了文献考证和史料分析,带领读者认识到契诃夫文学中的讽刺、幽默、简洁、忧郁,通过译介史的梳理将这位经典作家的多面性娓娓道来。
如今,契诃夫已经离开这个世界120年了,人们还会阅读契诃夫多少年?他的魅力还能延续多少年?……每一代读者面都会给出自己的答案。但只要阅读仍在继续,总会有人会遇见不一样的契诃夫,听见经典的回响。
未来,区图书馆“YOUNG书房”下设的“欧洲之窗”项目将继续不断推出精彩的讲座,与读者共同挖掘经典作家的内涵,在对经典作家的再解读中发现阅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