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人民法院研判受交通领域“职业碰瓷”诈骗案
2024-07-25 小唐(化名)利用工作之余开网约车补贴家用,经历过几次与他车发生擦碰并获得理赔后,他想到可以通过故意“碰瓷”诈骗钱款。之后,他开始频繁利用道路口交替通行、他人变道等机会,故意制造轻微擦碰,交警到场定责后,再利用快速赔付机制获得赔付,两年内共作案10余起,共获利2万余元。
小唐本还为这“新型致富手段”沾沾自喜,以为小额的多次理赔铁定难以被发现。然而法网恢恢,警方通过公检法共同建立的“交通碰瓷”诈骗犯罪监督数字模型,将小唐精准锁定,以时间、事故形态、理赔事由等要素进行大数据比对后筛选异常数据,发现小唐在两年时间内存在大量的交通事故和理赔记录,显然存在异常情况。
2023年10月,小唐被民警抓获,对自己的行为供认不讳。后检察院以小唐犯诈骗罪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法院裁判
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
小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故意制造交通事故,对被害人及交警隐瞒真相,进而编造事由骗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
小唐通过“碰瓷”来获利,既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又对正常的道路交通安全秩序造成威胁,应予严惩。但考虑到小唐能在被抓获前的一年多时间内主动停止犯罪行为,且在审理过程中认罪认罚,退出全部违法所得,故从轻判处被告人小唐有期徒刑九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九千元。
严亦贾 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 二级法官
一、“交通碰瓷”型诈骗,具有显著的社会危害性
近年来,交通领域“碰瓷”现象不仅侵犯了公民的财产权益,亦对交通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与社会治理息息相关。本案是一起典型的交通领域“职业碰瓷”诈骗案,行为人频繁故意制造交通事故,不但扰乱了交通秩序,对交通安全造成了不可控的风险;而且其借助交警定责达到诈骗钱款目的,亦扰乱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正常的执法行为。因此,人民法院应依法严厉打击此类犯罪行为,作出刑事处罚,从而强化震慑效应。
二、依托大数据数字监督模型,让隐蔽犯罪无所遁形
此类“碰瓷”诈骗犯罪手法极为隐蔽。在单次轻微交通事故中,被害人往往因为损失金额较小且通过“快处易赔”赔付,而未意识到遭遇“碰瓷”诈骗,交警也难以通过单次事故的定责来甄别犯罪。
区人民法院研判受理的多起“交通碰瓷”型诈骗案件后,会同辖区内公安机关及检察机关,共同探索构筑了“交通碰瓷诈骗犯罪监督”数字模型,通过时间、事故形态、理赔事由等多项敏感数据进行碰撞比对,筛选异常数据,再进一步调取相关监控视频进行精准研判,对“碰瓷”人员构建“画像”,逐案侦破。通过数字化赋能社会治理,让已结“碰瓷”诈骗案件中的相关敏感数据“跑起来”,用大数据助力乱象治理、深挖犯罪线索,让隐藏在大量日常交通事故中的故意“碰瓷”诈骗无所遁形。
三、遇到交通事故应“多留心”,谨防被不法分子利用
“碰瓷”者利用部分车主路遇交通事故时“嫌麻烦、认全责”的心理而屡屡得手。法官在此提醒广大车主,在日常行车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不让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若遇到疑似“碰瓷”事故时保持冷静、细心观察,提高警惕意识,并坚持报警处理,尽可能收集和保留行车记录视频等证据,从而保障依法维权。
董艺 上海市人大代表 上海负担微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存储产品事业部产品经理
交通“碰瓷”诈骗作为一种隐蔽的犯罪手段,近年来呈现多样化、专业化的趋势,“碰瓷”者多利用道路拥堵、交替通行等复杂路况条件作案。这一行为既对被害人造成了经济损失,也影响了正常的道路交通安全,更严重损害了社会诚信体系,引发公众对于交通出行安全的担忧。本案的判决不仅是对不法行为人的有力警示,也提醒我们广大车主在日常驾驶过程中,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道路周边异常情况。如遇到车辆擦碰事故不盲目认责,注意证据的截取和留存,冷静、理智应对处理。同时,本案中司法机关与相关部门协同合作、信息共享、主动作为,通过大数据筛查,及时惩处犯罪分子,进一步治理交通“碰瓷”诈骗乱象,有力维护了良序善治的公共交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