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涉平台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件的模拟庭审在区人民法院精彩上演

2024-06-07

  第一次坐上被告席,真有意思!
  原来法官开庭前还有这么多的准备,以前都不了解。
  被告的论点也给我了启发,作为原告的代理人我觉得还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反驳。
  6月4日下午,在第二届上海法治文化节开展之际,一场涉平台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件的模拟庭审在区人民法院精彩上演。
  此次模拟庭审由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以下简称知产庭)法官谢玲、沈敬杰,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以下简称同济国知院)张怀印副教授组成三人合议庭。上海政法学院与同济国知院的学生分别化身原、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双方你来我往,或慷慨陈词,或娓娓道来,鞭辟入里的分析使观点不断碰撞,攻防转换间展示了法学生的思辨。
  “法官老师,我准备以这些证据来佐证我的观点,还有其他遗漏吗?”
  “严谨的庭审流程包含哪几步,我还需要注意些什么?”
  开庭前,区人民法院知产庭法官沈敬杰对参与庭审的学生进行相关预演和指导,学生们作了认真细致的庭前准备,从庭前提交答辩状、证据材料,到根据各自分配的角色进行深入研究、准备辩论策略。
  审判长
  下面由被告进行举证质证。
  证据1,平台用户协议及创作公约,证明我方尽到了注意义务,不构成侵权……
  被 告
  审判长
  原告,核对被告证据原件并发表质证意见。
  对证据1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均无异议,但该证据恰恰证明平台方未进行侵权审核……
  原 告
  开庭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参与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最后陈述等环节,体验了庭审的全过程。尤其在法庭辩论阶段,原、被告双方就改编作品权属、平台注意义务的界限及责任认定等争议焦点,展开了精彩的辩论,逻辑清晰、有理有据,充分展示了各自观点。
  主审法官对学生们充分的前期准备、扎实的法律基础、优秀的庭审表现予以肯定,并对案件中平台是否构成侵权所涉及的法律要点进行了阐述,帮助同学们进一步梳理答辩逻辑、回顾问题本质。
  数字经济时代下,如何准确界定平台责任既是新技术、新模式对司法实践提出的考验和要求,也是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此次模拟法庭聚焦了热点法律问题,启发学生深化辩证思维,引导学生完善论证思路,充分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与实践经验。
  活动结束后,学生和教授深有感触,纷纷表达了自己的体会。
  上海政法学院学生代表表示:本次模拟法庭提供了一个亲身参与并深度体验法庭审判的机会,增强了我们对法庭审判的深入理解。感谢区人民法院给予法律知识和实务专业的指导,帮助我们一睹高效、公正、透明的司法审判全过程。
  同济国知院学生代表表示: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法律实践的严谨,也对平台责任、著作权侵权的相关法律问题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次“法院-高校”联动的教学模式,在锻炼我们对法律知识应用的同时,也成为我们学生生涯中的宝贵经历。
  张怀印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平台在“避风港原则”下审核措施的进步、新技术对平台注意义务的影响、视频类案件的赔偿计算方式等入手,通过运用法律法规理论与案件实体问题相结合的方式,对实务上的难点问题进行了法律知识讲解。
  孙益武 上海政法学院经济法学院副教授
  从审判程序方面出发,在认可原、被告双方庭审表现的同时,围绕庭前证据准备、庭审观点陈述、比对意见发表及反驳、法庭辩论重点等方面,为同学们提出了如何正确把握法律实质判断和法律技巧运用的建议。
  程德理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肯定了原、被告双方的庭审准备与现场表现,教导学生在司法实践中应如何针对实质性争议更好地准备证据,特别提出对于作品的比对要更加严谨和精准,同时还结合学生的现场发挥,传授了庭审技巧相关知识。
  模拟法庭活动是区人民法院积极践行司法能动、深化院校合作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广泛开展“法进校园”主题活动的重要一步,将法治文化全方位融入法治教育、普法宣传,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接受民法典熏陶,传递法律中的为民情怀。
  今后,区人民法院将继续深化“荷尖青青”院校合作品牌,加深理论与实践的交流融合,切实为培养服务大局“生力军”贡献法院力量。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