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厚植交大文化 坚守育人初心
2024-05-11 目前,我区已有2所学校获全国文明校园称号,30所学校获上海市文明校园称号;有1所学校为新一届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
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成功创建上海市文明校园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风采吧!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交通大学双重领导下,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坚持“依托交大,内实外名”的办学策略,发扬“求实,求高,求新”的办学传统,生成“思源致远,创生卓越”的办学理念,坚持“自主探索、相互激发”的育人方式,推进文明校园建设,深化学校内涵发展。
坚持党建引领,统筹整体发展
把稳思想之舵,夯实笃行创新之根。学校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构筑完善政治学习常态化分层模式,开展系列学习教育活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为文明校园创建铸魂扎根。
提升政治站位,建立党建辐射圈层。立足校情和实际工作情况,学校以党委为核心,以基层党支部联系补充为环绕,连点成线,从“集团化党建+育人”切入,形成了“致远卓越”的育人品牌,实现“1+1>2”效果,构建起了“互帮搭台、团结补台、卓越同台”的交大附中党建文化辐射场,为学校党建引领立德树人业务发展做好底层支持。
创建仪式育人载体,厚植学生爱国爱党情怀。学校不断规范升旗仪式、创新节日教育,以重要纪念日、传统节日、重大活动为契机,将其建设为学校重要的思政教育阵地,打造每周20分钟生动思政课,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坚持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任务,以增强学生综合素养和全面发展学生能力为重心,用好社会大课堂,统筹社区、大学、科研单位等资源,引领学生科学素养、劳动素养发展。坚持“开齐、开足、上好”艺术、体育等必修课,增强体质、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筑牢队伍建设,提升职业素养
完善培养体系,推动教师科学成长。学校推行“全面覆盖,突出重点,分层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拓展教师发展平台,扎实推进基础教育强师优师工程,激励年轻教师以优秀教师为榜样,按照教师成长不同时期的规律和特点,制定不同的提升策略进行分层培养,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示范作用,持续引领我区教育人才发展。
推进“双新”改革,创新育人实践。学校围绕“双新”改革,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生涯发展,完成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双新推进新教研”活动项目的教学案例撰写工作以及校本课程体系制定工作,开设夏校课程。面向全市举办了“新课程·新教材·新课堂”双新推进教学展示活动,交流和展示了各学科在“双新”推进中的课堂实践,不断提高研修实效。
活化校园文化,拓展育人载体
打造文化场域,丰富活动形式。学校厚植交大文化,邀请交大教授进校开展讲座。通过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开展模拟法庭、观测月全食等社团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校园内定期设计更换宣传展板、持续运用“班主任夸夸墙”等。做好校园网、两微一端的制度建设和日常管理,推送学校各类文化教学活动等。组建党史宣讲团,开展红色电影党课等,加强活动管理常态化。
用活文化资源,凸显学校特色。学校坚持“依托交大,内实外名”的办学策略,正在推进校史馆的完善,图书馆大厅设有学校历史沿革,学生统一穿戴印有校徽的校服,各班级自主设计的班旗悬挂校园主干道,开展多场师生绘画摄影展、红色历史展等,组织参观李政道研究所、上海航天城等,构建起和谐幸福的校园文化氛围。
多方协调联动,助力学生成长
完善课外教育体系,发挥教师育人功能。学校深化落实中小学全员导师制,做实事,实做事,以“党员导师制”为抓手,切实落实“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人人有导师”的全员育人模式,持续优化师生、家校和同伴关系;充分发挥现有社团作用,在指导老师引导下开展形式各样的课后活动。引导教师探索多样化课外服务方式,保障对学生的全方面关心。
联动校外社会合力,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学校与钱学森图书馆、浦东人民医院、上海火车站、中国航海博物馆等基地签署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导医服务、场馆讲解、图书管理、交通岗执勤等志愿服务岗位,培育学生动手能力和精神毅力。同时,学校与高境社区、高境一村、二村居委签订合作共建协议,科学利用学校与社区教育资源,综合治理校园周边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