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也能染布 来我区探索“蓝染”传承与创新
2024-04-23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其蓝,就是蓝染所需的蓝草,蓝染,一种古老的印染工艺,最早出现于秦汉时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从生活用品到艺术创作,以天然的植物染料,给纺织品上色,一切取材源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今天,跟随我们一起走进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的丁亮蓝染艺术大师工作室。
走进非遗蓝染,走进丁亮的工作室,创建于2015年的丁亮蓝染艺术大师工作室,是教育部认定的技能大师工作室,也是上海市文教结合项目、文创艺术人才工作室。
丁亮是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非遗研究中心负责人兼艺术设计系副主任,他从事非遗和设计学研究二十多年,他的非遗艺术作品先后获全国上海市等各类级别大赛多个奖项。
“蓝染本身就是生活类的非遗,从古代开始就是一种劳动技艺。”丁亮表示,他在大学的课程中接触到蓝染的课程,2010年后从国外访学回国,他重拾旧学,开始了非遗蓝染技艺的“复兴”。
非遗蓝染,包括贵州苗族的蜡染、云南白族的扎染、江苏南通的蓝印花布、贵州的布依族的枫香染等在上海也有本地的蓝染。
丁亮说,药斑布作为上海市本土非遗项目,“以灰药涂布,染青,名‘药斑布’”。这种蓝染是以传统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又称靛蓝花布、蓝印花布、花布等,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丁亮蓝染艺术大师工作室已经把上述多种蓝染的技术都完全恢复了,如今将其运用于教学和科研工作。
这间工作室不仅展览了用于蓝染的制作工具,包括蜡刀、蜡炉等,而且,还有一面墙展示了180种中药材都是用于蓝染的材料。
此外,不同的蓝染技艺、渊源,蓝染的历史脉络被一件件珍贵的作品诠释。
染料、工具需要维护,染缸更是如此。丁亮“养”在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的这口缸,是通过白酒和板蓝根搅拌均匀制成,“这口缸已经维护了近十年。”他表示自己不能出门太久,不然心里一直会惦记着要定期“养缸”,最少隔天就需要加入定量白酒和板蓝根,再用竹竿均匀搅拌。
“传承”与“创新”,非遗蓝染走进校园
非遗文化是一种创造,而留住传承,就是留住历史。近年来,我区积极推动开展“非遗进校园”,邀请传承人走进中小学课堂,传授非遗技艺,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非遗蓝染也走进了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在这间工作室里,摆放着许多学生作品,包括“建党百年”红色主题,还有敦煌主题非遗蓝染作品等,“非遗进校园”从引领学生开始,为推动非遗蓝染在社会上的普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起到了重要影响。
“传承是一种实现路径。”丁亮认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重要目的是发展、是创新,需要通过传承带动创新。同时,更要科学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不能因为创新就失去本应保护的原始文化本质。
非遗渗透了中国劳动人民对待社会,对待劳动、对待职业的一种思考方式和人生态度,通过亲身体验非遗蓝染,可以感受古人的技艺制作和生活方式。
“希望我们现代人能够通过非遗蓝染,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这种智慧。而且,不同的非遗蓝染,反映当地劳动人民的整个的社会生态,更反映了当地的文脉。”丁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