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初创企业“用人”困境 看我区如何“破局”

2024-04-02

  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大对区域内市区级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以扶持青年大学生创业为核心目标,通过整合创业资源、汇集创业要素,搭建创业教育、创业孵化、创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创业平台和重要载体,成为地区创业带动就业的扩容器和蓄水池,进一步发挥小微企业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
  探索高质量人力资源服务,破解企业用工难题。
  我区已建有市区级创业孵化基地21家,其中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家、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0家,孵化载体面积超26万平方米。杨浦人社创业服务部门在孵化基地日常走访、调研中,根据企业普遍反映用人难、用工成本高等问题,加快转变工作思路,以小微企业需求为导向,积极为初创期小微企业搭建人才招引和对接服务平台。
  “政校园企”聚能聚力,各级资源释放。与市人社局、区人民政府、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合作开展“2023年度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与人力资源机构对接交流活动暨杨浦区创业孵化基地专场招聘会”,聚焦如何更充分地利用好人力资源服务,为初创期企业提供快速、精准的人力资源服务,协助企业积聚动力,释放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现场部分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招贤引才”专场招聘,破解用工难题。联合区域内市区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推荐26家优质企业招贤引才,提供近百个招聘岗位,平均薪资达1万元。同时,依托人社部门官方招聘网站“上海公共就业招聘新平台”开设专项活动招聘专区,“双管齐下”解决企业“招工难”的问题。招聘会现场,吸引了高校毕业生、地区失业青年等各类求职人员300余人参加,企业累计收到简历132份。据统计,市区级孵化基地在2023年联合开展招聘会41场,帮助企业招聘2811人。每年为2000余家初创小微企业提供场地、融资、人事人才、法务等各项专业服务,在孵企业平均带动就业比达1:5,有效提升了区域企业培育服务能级。
  发挥普惠政策保障作用,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通过实施更加普惠的创业带动就业政策,持续发挥创业带动就业效应,制定社会保险费补贴政策,降低0-3岁初创企业用工成本,对于符合市级初创期创业组织社会保险费补贴要求的小微企业,最多可给予12人的社会保险费补贴,具有“户籍限制少、受益人数多”的特点,深受小微企业一致好评。2019-2022年期间,共发放社保费补贴近974万元,受益企业305家次。2023年,我区根据创业企业用工实际,出台《杨浦区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制定政策前,通过对上一轮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实地调研走访、发放调查问卷、收集企业需求等方式,发现企业在成立3—5年期间是人员规模扩张期,带动就业动能释放强劲,因此,新一轮政策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保险费补贴政策受益面、延长补贴期限,鼓励企业稳定并进一步吸纳就业。同时,聚焦高校大学生人群,制定“创业启动资金补贴”,重点对本市高校毕业5年内的毕业生、创业新苗、马兰花学员等人员在我区创业,给予最高5万元的启动补贴,进一步加强对高校青年大学生创业群体的扶持力度。
  “太好了,没想到新出台的创业政策,再次解决了我们初创企业用工成本高的难题”,上海杨浦馨康宁为老服务中心的负责人表示,作为一家民办非企业,目前主要承接社区养老服务及相关政府委托项目,为社区养老提供优质的居家服务,正如所有初创企业一样,他们也面临着企业用工成本过高的问题。在创业起始阶段,杨浦人社创业服务部门就为其积极匹配创业政策,2021-2022期间申请初创期社保费补贴人次176,补贴金额12.2万。新政出台后,杨浦人社创业服务部门主动上门,告知其符合新政申请条件,预计“馨康宁”可申请杨浦户籍员工初创期社保费补贴25人次,补贴金额2.3万,大大降低了企业在人员扩张期用工成本高的困境。
  未来,杨浦人社创业服务部门将不断增强服务大局的能力,全力保障创业就业工作,助力青年大学把准创业方向、坚持创新引领,夯实创业根基、涵养创业生态、防范创业风险。注重“早早期”项目培育,推出“主体挖掘、培训赋能、服务护航、政策扶持、载体提升、竞赛激励、典型引领”“七步培育行动”,为重点群体创业赋能,千方百计激发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内生动力,引导培育一批青年大学生在创新型产业实现就业创业。加强“前中后”端链条式服务,依托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积极推动绿色通道机制不断向全市高校及园区延伸,吸引全市大学生创业项目、科技创新型项目入驻实训基地,积极联动区内国家大学科技园,通过探索“早期”项目合作培育模式,将实训基地打造成为高校创业成果转化“首发站”的“加油站”和“补给站”,不断推动地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