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面“塑”龙 传递指尖上的“年味儿”

2024-02-18

  非遗闹新春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剪纸、面塑、蛋雕......这些异彩纷呈的非遗技艺,勾起人们心中最为浓郁的年味。
  当非遗遇上龙年,又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今天,走近杨浦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塑”,一起聆听非遗传承人的匠心故事。
  面塑
  翻开各地的“年味地图”,盘踞在花馍上的龙与凤、寿桃上的祥龙、龙形花糕、小“龙”包……五花八门的“龙”形面花成为了年夜饭里的“主角”。而这些弥漫在春节里的中国“年味儿”,却蕴含着面塑手艺人传承千年的非遗技艺。
  面塑俗称面花、捏面人,是用面粉、糯米粉等为原料制作各种人物或动物形象的传统民俗艺术。2019年,面塑传承人戚依平通过17年的坚守与传承,成功将江湾面花(面塑)申请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的面塑艺术始于宋朝,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有言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谓之果实花样传统的面塑通过面粉发酵而来以野生蜂蜜、油、盐等纯天然食材为原料,可以做出各式各样可食的图案在面塑材料不断更新的今天这一古老的发面技法在戚依平手里仍在传承
  巧手捏来废百工 
  在民间每逢四时八节、生婚寿葬农妇们就以针线、梳子、剪刀为工具在白面上揉捏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戚依平不仅传承传统面塑花样还创新出更多符合时代文化特征的新式面塑造型棒上公仔、微雕面塑、书法面塑一次次创新让面塑成为出于俗而脱于俗的朴素文化。
  “指尖塑祥龙”面塑造型不断推陈出新
  为了迎接龙年的到来戚依平制作了各式各样的“龙”其中最“吸睛”的还要属龙形的棒上公仔一条条迷你、可爱的“小龙人”手举平安、健康、幸运等手牌盘踞在细细的竹签上传递着新年的美好祝福
  做龙形面塑对戚依平来说已经再熟悉不过了,早在2008年作品《童趣》就是以九龙壁为背景制作而成外圈围绕着以童年趣事呈现的中国传统民俗十二生肖灵感来自戚依平的童年大到盘在朱红城墙上的龙小到吃饼干的老鼠皆是面塑
  “棒上公仔可以说是面塑材料的一种创新。传统的面塑主要通过面粉发酵而来,制作时间有局限性。现在的面塑材料经过多代革新,里面加入了石蜡、甘油等元素防止粘手和氧化。面团也是先蒸熟再制作,这样可塑性会更高,能捏出更多面塑造型。”戚依平说。
  从发酵到如今的冷加工,面塑材料的不断更新也让戚依平有了更多发挥的空间。“捏龙难度在于如何把龙的神韵表现出来,龙身要做得形象生动、四肢要做得张弛有力,特别是眼睛要做得有神。”除了棒上公仔,她还特别创作了“福”字龙和可以“走”的龙形科技面塑。
  近期,戚依平的面塑作品被放在学悦风咏书社展览《微雕八仙过海》、《贵妃醉酒》、《貂蝉拜月》等传统文化作品栩栩如生不仅如此以现代艺术为设计灵感的雕塑面塑也广受居民的好评注入时代特征的新式面塑成为非遗面塑的崭新注脚
  “加法艺术”技法是面塑的核心
  从一团小小的面团到惟妙惟肖的面塑作品离不开技法的灵活应用捏、搓、揉、压、掀……看似简单的几个动作每一步都十分关键
  面塑技法中最难的是塑脸和塑手戚依平传承传统的开脸技法根据三庭五眼开眼睛、开嘴、塑眉形和颧骨短短几分钟就可以在面团上捏出人物的大致轮廓
  “面塑是‘加法艺术’,它不是一次性创作,是要一点点加上去的。捏手的时候手势要怎么摆,捏脸的时人物是什么表情,都需要提前想好。”戚依平说,为了做出古代侍女服饰上的飘逸感,她还特地远赴天津学习技法,长期不间断地学习,使得戚依平在面塑技法上能集百家之长。
  面塑是非遗文化更是一个载体
  自2002年起戚依平为了弘扬面塑技艺担当起面塑课外辅导老师学员从最初的20位已经发展到了5万多人其中既有三岁的娃娃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
  在戚依平看来,面塑除了是非遗文化,更是一个载体。在平时的授课中,她将24节气、成语故事等中国传统文化通过面塑这个载体传递给孩子们,让他们通过面塑了解生活、了解文化。面塑也成为架接起学习与生活的另一座桥梁,推动着当下素质教育的发展。
  抟风塑雨抱阳光 
  故事揉来岁月长扎根在中国文化沃土上的面塑艺术在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之间即古老又年轻在传承人戚依平的手里面塑被赋予了雅俗共赏的独特魅力成为灿烂文化艺术舞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