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画坛巨擘”吴昌硕与上海 “何以海派”系列第四场开讲

2024-02-18

  近期电视剧《繁花》热播,引发了一场关于“海派文化”的讨论热潮,显现出海派文化对于市民大众独有的吸引力,彰显了上海的城市魅力。在龙年新春期间,学悦风咏书社推出“沪上繁花照眼新——‘何以海派’系列讲座”,带来七场丰富的海派文化盛宴。
  近日下午,甲辰新春大年初四,在学悦风咏书社举办了 “何以海派”第四场讲座“一个人与一座城一一漫谈吴昌硕与上海”。本次讲座特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国家一级文艺编辑王琪森作为嘉宾,以近代书画大家吴昌硕和海派书画为中心,展现吴昌硕与上海的艺术情缘与历史贡献。
  今年是海派书画领袖吴昌硕诞辰180周年。吴昌硕是近代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被誉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之一,是我国近代画坛之巨擘。作为一代宗师,他集“诗、书、画、印”四方面的成就于一身,均有高超的艺术造诣。
  王琪森从“从艺历程”“艺术风格”“海派书画领袖”三个方面,展开主题论述。他认为,吴昌硕1912年5月正式定居上海,标志着海派书画艺术进入了一个大师辈出、精英云集、成就卓然的鼎盛期,他作出了从何谓海派到何止海派的历史贡献。
  吴昌硕出生于浙江安吉鄣吴村,自幼家境贫寒,苦学不倦。而立之年起,在湖州、苏州、杭州、上海一带寻师访友,致力于书画篆刻艺事。1887年吴昌硕捐升上海县丞,由此加盟海派书画群体,与任伯年、吴瘦绿、张子祥、胡公寿、凌霞、吴鞠潭、蒲作英等多有交往。1909年,吴昌硕在上海与钱慧安、高邕等人发起成立上海豫园书画善会。
  吴昌硕书画篆刻作品
  吴昌硕的书法运笔苍劲老辣,结构欹正相参,显得高古雄浑而大气磅礴。其篆刻宗法秦汉玺印、封泥瓦甓,古朴苍莽,气淳质厚,具有雄健恣肆、强悍浑朴的金石气息。其丹青创作重气韵气势,亦精布局章法,笔触老健遒劲,敷色雍容古艳,鲜丽处不轻薄,浑厚处不沉闷,独开大写意花卉的新生面。中晚期的作品则将篆隶和狂草笔意融入画中,达到了气韵生动、雄健烂漫的佳境,在书画篆刻上实现了全面的突破与创新。
  吴昌硕所写《五卅祭》
  愤怒控诉殖民者血腥暴行
  吴昌硕定居上海,无论对于其个人,还是对于整个海派文化艺术来讲,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在这里最终完成了暮年变法,从书画大师成为海派书画领袖。而“去驻随缘室”中“少长咸集,群贤毕至”,成了海派书画篆刻最高的艺术沙龙。他凭借崇高之声望、超逸之艺能、广泛之人脉、开放之胸襟,成为当时上海艺界结社契盟、慈善赈灾等活动的领军人物。
  吴昌硕在上海先后培养了潘天寿、王个簃、沙孟海、陈师曾、诸乐三、诸闻韵、钱瘦铁等艺术家,从而使上海吉庆里923号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艺术大师的摇篮,支撑起了中国近现代艺术百年的精英之门。
  潘天寿画
  王琪森总结了吴昌硕对于海派文化的重要意义,他充分践行了领袖担当、社会责任和艺术使命,以极大的热情和睿智的眼光,推动了整个海派大文化系统的发展及对外文化传播。
  一个人,撑起海派艺术大厦;一座城,独领风骚百余年。王琪森引领听众走进吴昌硕和海派书画的艺术世界,感受海派艺术雅俗共赏、大气谦和的独特风格,从而体会海派文化的精神积淀与传承创新。
  “何以海派”新春系列讲座作为我区文化惠民工程之一,特邀七位上海文化资深研究专家与学者,围绕上海城市发展、红色文化、人物春秋、影视图像、海派艺术以及上海人的衣食住行等主题,将上海近现代社会的变迁与人文故事相结合,在宏大的历史讲述中体现海派风情、市民生活与城市的烟火气,彰显“海派文化”的魅力,增进市民大众对于上海文化的认同感。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