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跃新春 麦秆作画 “点草成金” 非遗闹新春
2024-02-18 非遗闹新春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剪纸、面塑、蛋雕......这些异彩纷呈的非遗技艺,勾起人们心中最为浓郁的年味。
当非遗遇上龙年,又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今天,走近杨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麦秆画”,一起聆听非遗传承人的匠心故事。
麦秆画
作为“小众非遗”,麦秆画或许不如剪纸、刺绣那样被大家熟知。但近期,一幅以麦秆画形式呈现的爆火手游《原神》里的“望舒客栈”,让这项小众非遗“破了次元壁”。
画面中,清幽盎然的村落、游人如织的高楼……金色的麦秆汇聚成璃月人生活的一隅,凑近一些,或许仍能闻见田野的气息。这让不少游戏玩家“傻眼”的同时,也让麦秆画频频冲上热搜。而这一匠心独运的非遗技艺,麦秆画非遗传承人何超颖已经默默传承了12年。
麦秆画始于隋朝时代的宫廷是中国独有的特色工艺品之一,所谓麦秆画是以小麦秆为原材料经浸、剖、刮、剪、烫、粘贴等十几道工序制作而成,由于材料的特殊性麦秆画总能呈现独特的色泽和质地即古朴自然、又高贵典雅被称为从田野里“长”出的工艺品。
在何超颖的非遗工作室水榭歌台、鱼虫花鸟跃然纸上散落在工作台的零碎麦片和手工绘纸仿佛还残留着些许麦香
“半路出家”功夫在左、创新在右
从一根小小的麦秆到一幅麦秆画常常要花上数月甚至数年时间选材绘画、粘贴装裱每一步都考验着创作者的技术、耐心和毅力这对“半路出家”的何超颖来说要花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于缺少专业的绘画知识在制画过程中她常常因为一幅画而去买一本书
传统麦秆画通常以花鸟鱼虫、历史典故等为主寓意花开富贵、吉祥如意,何超颖的麦秆还融入了国画、山水画、浮雕等工艺和元素使麦秆画的内容不断“翻新”
“这是我的第一幅独立作品,是一幅山水画。山水画的建筑是不允许有一点差错的,错一步就要全部拆掉重来。”何超颖说,为了突出山水画的意境,她还特地去翻阅诗集,最后用白居易的《忆江南》为这幅画题了字。
“《溪桥楼宇》我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才完成,前面的亭台很快做完了,后面的假山怎么也做不好,粘上以后总觉得很厚重。我就特地去学勾线,把山用写意的画法先勾勒出来,然后再去一块块拼接。这十几年里,我一直围绕着麦秆画在学习,山水画、书法、雕塑……你老做以前有的是没什么意思的,总要学会创新。”何超颖说道。
精益求精
让麦秆画具有“不可复制性”
用麦秆画做“龙”是很考验功夫的一条龙身上有成百上千个鳞片每一个鳞片都要单独制作再拼接龙身上的颜色也有明暗对比需要结合每一根麦秆的光泽才能呈现逼真的效果麦秆画之所以独特就在于它拥有特殊的自然光泽
为了保证麦秆画的质感何超颖一般都用原色麦秆作画这对麦秆的要求格外高南方的麦秆与北方的麦秆在颜色、硬度、光泽度上都有很大区别制作一幅麦秆画光是选麦秆就要花上大量时间
“要想获得好的光泽感,需要反复用铲刀刮去麦秆的表层,再用特制的拉丝刀削刮。”在何超颖的手里,宽度仅为两三公分的麦秆能被拉出二三十条头发般的细丝。一缕缕金丝再重新盘丝、排丝、聚点、剪刻、镶嵌,使得每一幅麦秆画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
尺寸之功
“当积千秋之利”
从一个零基础的麦秆画“小白”到接过传承人的“接力棒”何超颖花了12年时间现如今传承的担子赋予她更多的责任与担当
除了平时的制作外何超颖每周都会去我区多所中小学授课每次上课她都会带一些可爱的麦秆画图案手把手教孩子们制作麦秆画淳朴自然的魅力成为孩子们课余生活的最爱
“每个学期我们都会指定一个教学主题,下个学期的主题是“文化的起源”。从种麦子开始,到天工开物……我们通过麦秆画的形式教孩子们了解中国文化,让非遗为现代教育赋能。”何超颖说。
麦秀两歧 岁稔时康穿越几千年光阴走来的麦秆画因为传承人的守护与创新在历史的长夜中熠熠生辉
文创、国潮、游戏联名……非遗的不断破圈推动麦秆画技术的迭代更新何超颖又在研究新的染色技术了灵感来自年轻人的段子:想要五彩斑斓的黑她说麦秆的明暗光泽加以染色或许真的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