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繁花》 “不响”“何以海派”系列第三场开讲

2024-02-18

  近期电视剧《繁花》热播,引发了一场关于“海派文化”的讨论热潮,显现出海派文化对于市民大众独有的吸引力,彰显了上海的城市魅力。在龙年新春期间,学悦风咏书社推出“沪上繁花照眼新——‘何以海派’系列讲座”,带来七场丰富的海派文化盛宴。
  近日下午,甲辰新春大年初三,在学悦风咏书社举办了 “何以海派”第三场讲座“‘不响’与喧哗:小说《繁花》与它的时代”。本次讲座特邀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陈祖恩作为嘉宾,以小说《繁花》背后的时代印记为中心,展现上海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市井风情。
  小说《繁花》是上海作家金宇澄的代表作,曾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小说描写了20世纪六〇年代至九〇年代的上海,以沪生、阿宝、小毛三位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人生际遇展开叙述,着笔于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勾勒出上海市井生活的真实样貌。
  陈祖恩从“时代的风云”“时代的地段”“时代的俗语”三个方面,展开主题论述。他认为,小说具有清晰的结构安排,单双数章节用不同的字体表现,体现不同时期上海的社会风貌。整部小说虽然没有史诗般的叙述,但是城市的角角落落,生活的点点滴滴,市井人情的平凡世相,均是上海历史的证言,也是上海时代的纪念。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拥抱新时代与新生活,小说里描写了邓丽君的流行金曲、新兴的饮料、华亭路服饰店等,都是真实生活的反映。《繁花》的故事,还原了那个时代的本相,可将那个时代形容为“蒙娜丽莎的微笑”——含蓄中的逐渐开怀。
  上海人喜欢说的“地段”,其实就指生活的“区域”。上海有“地域的上海”与“都市的上海”之区别,都市上海,指的是租界上海。在改革开放之前,上海的城市面貌没有很大的变化。但上海的历史不仅是香山路、思南路,皋兰路等当年租界高级的生活地段,也是厂房林立、民居密布的工人生活区。陈祖恩还详细介绍了黄河路上颇具历史底蕴的卡尔登大戏院、“同舟共济”的宝隆医院、沪上第一的功德林蔬菜处等。
  作者写城市与人,十分注重上海的时代特征和上海人的语言特色。小说里的角色是什么时代的人,就讲什么时代的话。一些已经失传的上海俗语,如阿拉(我)、来三(行)、交关(很多、非常)、一天世界(一塌糊涂)等,在小说里得到了鲜活的呈现。
  喧哗,是时代汹涌的浪潮之声;不响,是上海人生存的智慧与品格。《繁花》的时代已成过去,时代的“繁花”依旧盛开。陈祖恩引领听众穿越《繁花》的时代,采撷时代的“繁花”,走进真实的市民生活与沪江人情,去体味上海都市发展的烟火气与谦和包容的性格底色。
  “何以海派”新春系列讲座作为我区文化惠民工程之一,特邀七位上海文化资深研究专家与学者,围绕上海城市发展、红色文化、人物春秋、影视图像、海派艺术以及上海人的衣食住行等主题,将上海近现代社会的变迁与人文故事相结合,在宏大的历史讲述中体现海派风情、市民生活与城市的烟火气,彰显“海派文化”的魅力,增进市民大众对于上海文化的认同感。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