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近代外国文化名人访沪热 “何以海派”第二场开讲

2024-02-18

  近期电视剧《繁花》热播,引发了一场关于“海派文化”的讨论热潮,显现出海派文化对于市民大众独有的吸引力,彰显了上海的城市魅力。在龙年新春期间,学悦风咏书社推出“沪上繁花照眼新——‘何以海派’系列讲座”,带来七场丰富的海派文化盛宴。
  近日下午,甲辰新春大年初二,在学悦风咏书社举办了 “何以海派”第二场讲座——“近代外国文化名人访沪热”。
  本次讲座特邀上海市档案馆原副馆长、上海市档案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邢建榕作为嘉宾,以外国文化名人在上海的足迹为切入点,展现上海在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流上的独特贡献。
  上海是一个吸纳多于拒绝的城市。作为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上海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孕育出了“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独树一帜的海派文化。近代上海,杜威、桑格夫人、卓别林、罗素、萧伯纳、郎之万、爱因斯坦、马可尼、玻尔、泰戈尔、芥川龙之介等世界文化名人接连访沪,谱写了上海城市文化史上的奇异篇章。
  邢建榕从“为何而来”“谁是邀请人”“有何活动”三个方面,展开主题论述。他认为,近代上海具有快速发展的经济基础,建有与国际基本接轨的城市基础设施,拥有发达的国内外信息网络,还享有海纳百川、善于学习、求新求变、追求卓越的城市传统,因此吸引了一大批外国文化名人来此交流。
  外国名人来到上海或是受邀讲学,或是经停上海,或是参观考察,但都给上海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思想和文化遗产。事实上,外国名人访沪主要是受沪上高校、民间学术团体、社会名流等邀请,其学术属性和文化属性较为突出。如1933年萧伯纳应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邀请访沪,宋庆龄在家设宴为萧伯纳洗尘,陪席者有蔡元培、鲁迅、杨杏佛、林语堂、伊罗生和著名的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等。
  访沪期间,文化交流活动频繁多样。如马可尼、波尔、爱因斯坦等人的演讲,带动了科学文化热潮。参观也是名人必不可少的行程活动,城隍庙、外滩、南京路、杨浦的“大上海计划”、龙华、申报馆等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同时,会谈、看戏、跳舞、购物等文化娱乐活动也很多。
  邢建榕总结了外国文化名人的到访对近代中国的意义。一方面,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变化,使上海成为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另一方面,促使各种西方文化与思潮进入中国,上海又起到了吸纳新知、汇集新思的带头引领作用。
  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张张鲜活的面容,邢建榕带领听众沿着历史名人的足迹前行探寻,让大家深切理解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下,上海这座城市所拥有的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与勇于开放创新的精神品格。
  “何以海派”新春系列讲座作为杨浦区文化惠民工程之一,特邀七位上海文化资深研究专家与学者,围绕上海城市发展、红色文化、人物春秋、影视图像、海派艺术以及上海人的衣食住行等主题,将上海近现代社会的变迁与人文故事相结合,在宏大的历史讲述中体现海派风情、市民生活与城市的烟火气,彰显“海派文化”的魅力,增进市民大众对于上海文化的认同感。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