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剪百龙 “花样”过大年

2024-02-18

  非遗闹新春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剪纸、面塑、蛋雕......这些异彩纷呈的非遗技艺,勾起人们心中最为浓郁的年味。
  当非遗遇上龙年,又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今天,走近杨浦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海花样经”,一起聆听非遗传承人的匠心故事。
  上海花样经
  一到过年,人们骨子里的年味儿记忆就开始觉醒,大街小巷,除了吃,一定也少不了各式各样年味十足的剪纸作品。
  在上海,剪纸又叫剪“花样”。老一辈手艺人在剪花样的过程中,往往会根据客人的性别、年龄和样貌特征,即兴唱出有针对性的歌词以讨个“好彩头”,这就是花样经。
  2007年,“上海花样经“被列入杨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同年入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上海花样经“传承人郑树林的坚守,让这一市级非遗项目从杨浦走向了世界。
  传统的剪纸主要用于节庆、祭祀,花样经剪纸不仅动、静结合还更接地气。
  早期上海人的旗袍、鞋面、枕头、台布上的刺绣底样多来自剪纸花样,绣花娘将剪花郎剪出的花样绣在服饰上,待水浸泡后 宣纸散去,留下的就是精致的“花样”。
  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郑树林传承的”上海花样经“剪纸,以不准画、不准描为标准,手势既出 便成定局,百刀如一刀 每一刀皆无犹疑,刀锋转折间,让每一幅花样成为了不重复的经典。
  妙手剪百龙是手艺人更是“守艺人”
  为了迎接2024甲辰龙年,郑树林带着徒弟们提前三个月就开始“剪龙”,福龙、平安龙、透白龙、鱼跃龙门,以“龙”为主题的作品,已经剪了380余幅。
  除了大幅的作品,大多数花样都是小而精的,郑树林时常拿着一把22公分长的鱼头剪,在只有几公分的纸上剪花样,一条龙多则三五分钟,最快的一分钟内就能剪好,龙形流畅,浑然天成。
  “纯手工的剪纸是有灵气的,它不像数码照片,可以删了重拍,或者无限PS,剪纸成败在乎细节,是挑战,也是乐趣。一个优秀的花样剪纸手艺人,画稿永远在心里,不在纸上。“郑树林诉说。
  “花样经“不仅是手艺人走街穿巷、设摊卖艺时的营生,其中还蕴藏着老一辈手艺人的传统技艺和民间故事。现如今,能边剪边唱的花样经手艺人越来越少了。为了将这些花样经和一些传统的花样流传下来,郑树林在十多年间寻访了四五十位老艺人,记录下了几十段经典的花样经。这些曲调以扬州小调、苏北小调、南汇调为基础,配上不同的唱词,才形成了完整的上海花样经。
  花样剪纸里的每一个小转折,都蕴含着大乾坤,灵魂之处还在于一把剪刀,剪刀要“打松”到可以晃动的程度,剪起来才不费劲,剪的时候剪刀不能垂直,而要向外倾斜,剪出来的纸才不会露出切口更显饱满,剪了40多年的纸郑树林手上一个茧都没有,全仰仗传统剪纸的“老规矩”。
  “纸间江湖”花样经总有新花样
  剪纸在技法上是传统的但题材一定要“潮”,在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的当下,“老花样”如何拥有新活力,郑树林选择融入时代,他和各大中国风游戏IP合作,让非遗走进年轻人的世界。
  他不仅是游戏的“御用”剪纸师,每次有线下活动他都会受邀在现场给玩家表演剪纸,寥寥数剪快马江湖尽在纸间。
  “游戏很大一部分受众是年轻人,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年轻的血脉。花样剪纸和这些大热的游戏IP结合,可以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去传播传统文化。”在和剑网三、王者荣耀等大热游戏合作的同时,郑树林也收获了不少玩家粉丝,他的剪纸作品在玩家中也十分“抢手”。
  “花落各地”非遗花样经成为抖音网红
  为了更好地传承非遗技艺,2008年开始,他便在长海路街道开设了免费的线下培训班,每周定时开课 坚持了整整16年,2020年起,他把工作室搬到了网上,通过小小的手机屏幕,让上海花样经在世界各地生花。
  “我们把纸张对折起来叫‘合’,比如天地合、鸳鸯合,都是吉祥之意。鞋花剪纸之所以越来越小,正是因为‘裹小脚’的习俗。宋朝的苏东坡专门给小脚鞋写了一首诗《菩萨蛮·咏足》。”直播间里,郑树林会结合手中的图案,为观众科普一些文化常识和民俗故事,它们大都来自唐宋中期的书法、字画和散文诗歌。
  在郑树林的直播间里,摄像头总是对准一双略带皱纹的手,一把大剪刀、红白双色的纸张,剪到兴头不时冒出一两句沪语小调,为了丰富直播内容,他还将春节到古漪园“练摊”的日常项目加到直播中。
  在这里,他与世界各地的剪纸爱好者相遇,在他们的心中,播种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也赋予了”上海花样经“更鲜活的时代生命力。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