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悦风咏书社听讲座 了解从海派小说到影视中的上海形象
2024-02-18 近期电视剧《繁花》热播,引发了一场关于“海派文化”的讨论热潮。近日下午,学悦风咏书社举办了 “何以海派”首场讲座——“从海派小说到影视中的上海形象”。
本次讲座特邀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上海国际电影节(SIFF)选片人汤惟杰作为嘉宾,借助三部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海派小说与影视作品,展现上海近现代城市发展历史与艺术形象。
海派小说,源自上海,是这个繁华都市的独特土壤孕育出的文学流派。它汲取了上海特有的生活气息,融合了中西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海派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丰富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繁华与复杂,是上海都市社会的忠实记录。
汤惟杰以《海上花列传》《子夜》《繁华》三部海派小说及其影视改编为中心,展开主题论述。他认为,海派小说是海派文化一道颇具魅力的风景线,而其影视剧改编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呈现。它们既是上海都市发展的历史与文学反映,同时也是沪上市井人情与社会风貌的真实写照。
1892年,由韩邦庆所著的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问世。书中呈现了上海十九世纪末十里洋场的生活图景。鲁迅、张爱玲等诸多文化大家对其推崇备至,成了中国近代文学史的经典,而它所蕴含的“上海元素”也引起了大量的关注与研究。
《子夜》是中国现代小说巨匠茅盾所著以1930年代的老上海为故事背景的小说。1981年,上影厂的桑弧、傅敬恭导演将这部小说拍成了电影,《子夜》电影是中国当时的一部大片,不论是动用的人力、物力,还是电影的取景都是前所未有的。作品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同时,通过大量现实主义的描写,展现了1930年代上海高速发展的社会图景。
而近期《繁花》的热映,更是吸引了大众对于上海景象的追寻。著名导演王家卫所执导的电视剧以某种强化了的试听方式,来让我们认知曾经有过的时刻,回顾我们自己的历史,带我们回到了上世纪改革开放中上海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90年代。
丰富的书影和报刊资料,形象的影视海报与片段,汤惟杰带领听众穿越百年时空,让大家深切感受上海城市的发展进程与艺术想象。在跨媒介的文化视野下,呈现上海特有的都市魅力和海派文化精髓。
“何以海派”新春系列讲座作为杨浦区文化惠民工程之一,特邀七位上海文化资深研究专家与学者,围绕上海城市发展、红色文化、人物春秋、影视图像、海派艺术以及上海人的衣食住行等主题,将上海近现代社会的变迁与人文故事相结合,在宏大的历史讲述中体现海派风情、市民生活与城市的烟火气,彰显“海派文化”的魅力,增进市民大众对于上海文化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