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出心中的上海 “何以海派”系列第七场开讲
2024-02-18 在龙年新春期间,学悦风咏书社推出“沪上繁花照眼新——‘何以海派’系列讲座”,带来七场丰富的海派文化盛宴。七位专家精心设计主题,彰显上海城市魅力;每场讲座吸引大量听众,一起传承上海城市文脉。感谢每一位专家的倾心讲解,感谢每一位听众的热情参与,在春节这样特殊的时刻,大家共同激活海派文化基因。
2月16日下午,甲辰新春大年初七,在学悦风咏书社举办了 “何以海派”第七场讲座“画出心中的上海”。本次讲座特邀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洪健作为嘉宾,以一个城市观察者和描绘者的身份,分析其上海城市景观系列画作,解读作品背后的上海故事。
建筑是城市文明最重要最基本的载体,也是城市人文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生命共同体。洪健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以上海建筑与城市景观为主题的系列创作已持续了17年。他的画笔,浸透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和生活气息;他的画里,流露着独属于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
洪健以“上海故事”“春水向东•苏河”“水墨老城”三个主题系列为主,为听众分享其作品。作品围绕着上海的一些老建筑,或是具有历史纪念意义,或是透出浓浓的生活气息,审视这个城市的过去、现在,以上海土著的乡愁情结追求一种静默、克制、内敛的文学意象。
依托于“场景美学”的营造,将“上海故事”的视觉表述系列化,从而形成了一个开放性的叙事结构。通过对这个城市里建筑的精到刻画,武康大楼、柯灵故居、爱庐、五原路、街口弄堂……历史与现实在画作中实现“对话”,集约而成的视觉画面,具有强劲的历史与文学的张力,从而去解读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洪健还分享了《拂晓·辅德里——中共二大会址》《四行仓库》等作品,用还原历史面貌的方法描绘四行仓库,表现战争后的肃穆与沉寂,给观者一种不久之前仍战火纷飞的余音实感。建筑是有生命的,它既有历史的遗痕和精神,也无法割裂与现今时代的粘连,始终向人们诉说着那个年代的“上海故事”。
“春水向东·苏河”系列将对于城市人文的思考呈现在画作中。无尽的岁月沧桑和上海风情,是百年繁华故事的延续。在城市化进程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些具有深厚历史与人文背景的建筑作品,具有钩沉历史遗存、观照当下生态和梳理文化脉络的独特意味。
作品以开阔的视野及独特的视角着力解决水墨与当代审美对接的可能性。将中国人在农耕文明所养成的对山水与自然的哲思,蜕变成为城市文明覆盖之下对于人居空间的建筑冥想。纯粹的单体或组群的建筑立面,隐去城市的喧嚣,在城市化浪潮不断涌现的当下,让人们对城市文脉与历史进行省思。
宏大历史叙事的作品是一部部城市的交响乐,让人沉浸其中,兴叹不已;独具上海生活韵味的写意小品,则是一支支城市的奏鸣曲,勾起无数人对于老上海时光的记忆与情怀。
建筑是穿越时空的“言说者”,画家是历史与现实对话的“记录者”。洪健通过一幅幅画作,引领听众一起领略淡淡的画意与浓浓的上海味道,从而感受上海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活力与魔力。
“何以海派”新春系列讲座作为我区文化惠民工程之一,特邀七位上海文化资深研究专家与学者,围绕上海城市发展、红色文化、人物春秋、影视图像、海派艺术以及上海人的衣食住行等主题,将上海近现代社会的变迁与人文故事相结合,在宏大的历史讲述中体现海派风情、市民生活与城市的烟火气,彰显“海派文化”的魅力,增进市民大众对于上海文化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