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学教育体系 我区多名学子入选“英才计划”

2024-01-10

  近日,英才计划上海管理办公室公布了上海市2024年“中学生英才计划”学员名单。上海市共210名学生被录取为2024年“中学生英才计划”正式学员,花落全市66所高中。其中,上海市控江中学,高一年级有5位优秀学子入选,培养高校复旦大学2人,上海交通大学1人,华东师范大学1人,同济大学1人,入选总人数在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名列前茅。这是杨浦区作为全国“双新”示范区,不断强化高质量教研体系建设,塑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创新生态,促进育人方式变革而结出的累累硕果。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近年来,控江中学不断创造惊喜,在鼓励科学精神、营造创新生态的校园文化土壤中,科学的幼苗在这里孕育和孵化,学校入选“英才计划”的人数位居上海市各中学前列。
  控江中学(12)班的李睿婕好奇心旺盛,从小就有科学梦,研究过飞机机翼小薄片的作用和电梯的构造,长大后更对物理情有独钟。进入控江中学之后,她终于在学校的悉心培养下初次圆梦,入选“英才计划”。
  回忆起在2023年暑期高一入学之初,学校柳敏副校长牵头,高一年级主任董姣老师组建教师团队在高一年级就开设了前置培养课程,李睿婕感觉在这所校园里,“玩学合一”的氛围很浓郁,各类创新素养培育课程、跨学科课程、科技节和学术节、课题研究指导讲座让学生们玩得开心,玩出了创新思维,玩出了实践能力。
  有梦想就要付诸行动,高一(11)班丁奕文坦言,学校的科技指导团队给予了自己无与伦比的动力和勇气。
  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创新生态正在这所校园里集聚,各类跨学科课程使同学们了解各学科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以及中学生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思维,启发学生的课题研究方向。科技指导团教师日常通过线上和线下指导学生完善课题研究,并撰写研究计划书。
  为更好地指导学生参与“英才计划”的选拔和培养,在“英才计划”申报选拔期间,控江中学科技指导团教师科学组织、有效引导,校内申报人数逐年增加。
  在校内选拔期间,指导团教师通过综合学生学业成绩、研究计划书确定校内答辩名单,组织各学科教师开展答辩选拔,最终形成校内推荐人选。在进入市级选拔期间,学校又组织学生开展“模拟面试”,进一步完善课题计划书,提升学科认知。在笔试后,指导团王明祖老师召集入围面试的同学,从信息表填写、面试准备和要求、如何问辩、面试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专业指导,使同学们调整心态,展现从容与自信,为同学们“赋能”。
  深入“双新”研究,进一步促进高质量育人方式变革的大背景下,我区各个学校切实推进科教融合,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播撒科学种子,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加强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
  “对于所有有着科研梦想的莘莘学子来说,‘英才计划’是个绝佳的平台提升自我、追逐真理。”高一(12)班李睿婕很感激英才计划的这次珍贵机会。
  “希望入选‘英才计划’的控江学子通过提前进入高校实验室,在他们感兴趣的科学领域砥志研思、自由探索,开展高质量的课题研究,培养科学精神,培育创新潜质,助力生涯规划。”控江中学相关负责老师说道。
  回忆备考到入选“英才计划”的漫漫长路,从初期讨论课题的选题内容与具体研究路径,撰写课题研究计划书,到中期对物理知识进行大致学习准备笔试,再到面试前对有关功能材料及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查阅资料,高一(12)班唐欣妍欣赏到了很多沿途的风景。当大学教授在面试中对她的课题提出许多质疑时,她进一步认识到自己课题的不成熟,也激发出她更为强烈的求知欲与进取心。
  上海市科协、上海市教委根据《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2013)23号》要求,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为参与单位,于2013年4月正式启动了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中学生“英才计划”)培养工作。2022年起,新增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三所培育高校,每年培养人数增加至180余名。该项目开展十年以来,培育高校共推荐百余名知名科学家担任导师、执行导师,指导优秀中学生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课题研究与实践,累计培养人数近千人。“英才计划”帮助学子实现科学家梦想,同时为中国加强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打下基础。
  除了“英才计划”之外,还有杨浦区“双进入”、同济大学“苗圃计划”等培养平台,发现和培养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帮助学子们树立科学志向,优化基础学科教育体系,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