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动区域医疗协同发展 区中心医院步履不停
2023-12-29 作为上海市首批区域性医疗中心之一,近年来,区中心医院对接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搭建全科和专科医联体模式,推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的形成。
区中心医院作为医联体主体单位,与区属7家公立医院、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若干社会办医疗机构合作,组建全科医联体、儿科医联体、骨及关节疾病医联体、消化疾病医联体、妇女疾病医联体、眼科医联体6个专科(专病)医联体,胸痛中心联盟、卒中中心联盟、房颤专病联盟3个专病联盟,以及若干个专科或专病联合体,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促进上下联动,为提供一体化、同质化的医疗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医疗卫生资源总体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
高年资医生进社区开工作室
近日,54岁的熊女士因为胸闷、气喘、咳嗽来到大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正在医联体专家工作室当班的杨中心心内科医生王加红为患者检查后,高度怀疑熊女士有急性心衰的风险,遂通过医联体转诊平台,迅速把患者转入杨中心心内科重症监护室。经过紧急救治,目前患者各项指标均已平稳。
2018年,杨中心首家“医联体专家工作室”在定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牌成立。目前,杨中心医联体模式已在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了专家工作室,其中,既有社区居民最需要的常见病、慢性病等科室,也包括了杨中心的优势学科,心内科、骨科、眼科、内分泌科、全科等。
五年来,杨中心以工作室为平台,每周选派多名临床专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等专家下社区,开展带教门诊、教学查房、科研合作等工作。同时,社区为每位专家都安排了一名有相关特长的社区全科医生进行跟教学习。通过优质的师资带教,三级医院专科技术“渗透”至社区,构建以预防、筛查、随访为目标的健康管理模式,切实降低居民发病风险提高生活质量。此外,以医联体为基础的双聘制度也让优秀的社区全科医生可以在三级医院开设门诊,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
医联体联合病房共享优质专家资源
2015年,杨中心启动与周边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双向转诊工作,通过便捷转诊渠道,提升老百姓就医的获得感,并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患者提供了优先挂号、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入院等优先服务。
为进一步落实公立医院改革,完善“上下联动、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分工协作机制,今年起,区中心医院松花江路分院联合长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探索开设联合病房,健全“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医疗服务模式。
联合病房建立突发病情紧急转诊机制,通过绿色通道及时上转联合病房的病人;依托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提供后续治疗康复、护理等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方案。此外,长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杨浦区中心医院松花江路分院的CT等大型医疗检查设备,提升老年慢性病管理、医疗检查读片等综合医疗服务能力,搭建一体化内部信息平台,实现远程心电、远程会诊、远程阅片等便捷高效的服务功能,健全医疗资源共享流程。
在健全人才培育机制方面,区中心医院会定期派专家开展“零距离”教学查房、学术讲座等,并着力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病房管理、医疗安全、医疗服务等各方面的能力,促进人才结构和人才梯队建设。
自联合病房设立以来,区中心医院各科室专家借助自身的技术和经验优势,定期开展基层服务、实地带教、教学查房、业务讲座、远程医疗服务,推广适宜新技术和新项目,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护理、病房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并通过建立突发病情紧急转诊机制、健全医疗资源共享流程、健全人才培育机制,有效缓解社区居民住院难的问题。
远程会诊进一步整合服务模式
医联体内畅通的转诊模式离不开信息技术加持。杨中心于2016年起率先打通与社区医院的心电、影像信息系统,目前已与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家区属医疗机构以及三家社会办医疗机构构建了常态化的心电、影像会诊机制。
社区医院有较难识别、诊断的心电图图谱、影像图片,可通过信息系统传输给杨中心心功能科、放射科专职高年资医师统一读谱(片)、审核、出具报告,让社区患者能获得同质化的医疗诊断。
其中,心电会诊中心利用远程医学模式和网络技术,以双向传送数据、语音、图像的方式开展的远程心电系统直接服务广大百姓。社区医生只要通过该监控系统,及时把社区患者的心电图发送到上级医院的心电监控中心,由专家会诊给予诊治方案,实现患者不出社区即能得到三级医院医生的心电监测服务,及亚健康人群的心电监测评估。医院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每年为社区会诊疑难病例近4000例,发现危急病例及时转运病人。
通过远程心电会诊中心,医院建立起了公认的、操作性强、简便快捷安全、针对重点疾病防制的实时联手标准操作模式,有效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如心脏病等重点疾病高危人群的急救反应能力和科学有效诊治能力。
依托我区的区域医联体和信息化建设,远程影像诊断中心年完成远程影像诊断及会诊18000余人次。2022年起,远程影像诊断中心开始承担西藏远程影像诊断工作,进一步服务偏远地区患者就医。随着杨中心新综合楼的建成,国内领先的320排CT、3.0T MRI设备及医学影像智能化阅片中心的投入使用,将极大地提高影像中心的服务能力。科研平台的引进,也将进一步提升影像中心的科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