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新校门 增设临停点 校社联动 解决家长接送难题
2023-12-29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区教育系统各学校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聚焦师生家长“急难愁盼”,多方联动,协力推进,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将主题教育走深、走细、走实。
怀德路第一小学、开鲁新村第二小学都是在居民区内的学校,早晚高峰一直面临着停车难、行车难、接送难的困扰。
最近,家长接送学生、小区居民出行明显变得方便快捷了,让我们来看一看学校是如何联动社区解决这一难题的。
增开一扇校门 传递一份真情
上海市杨浦区怀德路第一小学位于平凉路街道的纺三小区内。该小区年代久远,小区内“门对门”坐落着两所学校——平凉托儿所和怀德路第一小学。随着时代飞速发展,小区内停入的私家车越来越多,原先宽阔的道路,逐渐变得越来越窄。
纺三小区内道路狭窄,但人流密度大,容易拥堵。尤其在学校上下学期间,这里更是拥满了接送孩子的家长与出入校的学生。人流量太大时还容易发生摩擦:进出小区的助动车蹭到了学生,老人被奔跑嬉闹的学生撞到了,等候的家长抽烟留下了烟蒂……虽然纺三小区数次增派志愿者和居委干部,支援小区内交通引导和卫生管理,但情况仍不见好转。
联合实地调研,寻找突破口
为了解决这一困扰学校、家长和居民的难题,怀德路第一小学联合平凉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纺三小区党总支、居委会一起开展了调研。经过现场调研和讨论,大家觉得最好的解决方法还是从学校自身入手——重新打开学校封闭多年的校门。
原来,怀德路第一小学原先在靠近许昌路一侧还有一扇校门,但由于历史因素和种种原因,该校门已长期封闭了30多年,处于废弃状态。如果能重新打开这扇校门,眼下的难题不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吗?望着这扇废弃的老校门,参与调研的同志看到了难题的突破口。
校门要打开,配套工程得跟上
要增开一扇校门,不是那么简单的事,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学校党支部细致梳理了增开校门可能存在的“问题清单”,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校门口有公交站,要开启校门公交站必须后移;二是校门口有公共厕所,厕所门与学校门同向而开,间距不足六米,可能需要改变朝向;三是校门口位于许昌路龙江路丁字路口,开启后需配套斑马线、交通信号灯等,以确保师生、家长通过安全。
为此,学校党支部与街道、居委会及时联系,街道会同区教育局、区建管委、区体育局、区公安分局交警支队、区绿化市容局等相关部门一同商定解决方案。期间,区人大代表也多次来到小区和学校了解情况、商讨各部门给出方案的可行性。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校门口的配套工程逐一得到落实。今年9月,学校许昌路侧的校门终于开始投入使用,极大缓解了上下学高峰期间纺三小区的人流出入压力,同时也保障了学生安全,赢得了小区居民与学生家长的称赞。
新校门带来新问题,学校变身“细节控”逐一解决
为切实服务好学生,提升新校门使用效益,学校党支部又再一次梳理了新校门开启后存在的问题,并逐一解决。
学校发现一些双职工家庭家长上班较早,很早就把孩子送到校门口等候上学。学校支委会和校务会讨论决定,每天7:15学生就可进入学校,在校内等候区长凳坐着等候;另外,每天学生进入教学楼时间也较之前再提前10分钟。学生进入教室后,由班主任或副班主任负责管理。
此外,学校停车位本身较为紧张,许昌路校门后的空地原先为教师自驾车辆停放点,有6辆车需在此停泊。综合考虑到安全因素,从9月开始,学校要求所有教师自驾车辆在学生上学期间不再驶入学校。同时,为了解决教师白天停车难的问题,学校党支部及时与纺三小区居委会联系,帮助老师在附近社区找到车位,解决老师的后顾之忧。
增设临时停车点,
家长接送学生不“添堵”
上海市中原中学、开鲁新村第二小学、小世界幼儿园位于殷行街道开鲁四村、五村、六村居民区内。该小区建成时间比较早,交通干道不仅少而且窄,再加上小区停车难,很多车主晚上由于找不到车位,便停在新村内交通干道两侧,造成小区沿线主干道拥堵。
随着小区机动车辆剧增,每天上学、放学高峰阶段,学生家长接送孩子进入小区的车辆与小区居民上下班的车辆对冲,使得原先就显拥堵的交通干道更显拥堵,高峰时段通行压力巨大。尤其是在开鲁五村“T”字形路口,开鲁新村第二小学一年级分校位于道路一侧。家长接送孩子的车辆停放在路口,而此时出行的居民私家车往往要被堵20分钟以上,喇叭声、叫骂声不绝于耳,同时学生穿行在各种车辆之中,给学生进出校带来安全隐患。
诉求变请示,联名向人大代表提议
面对此种情况,开鲁新村第二小学党支部联合开鲁四村、五村、六村三个居委会和中原中学、小世界幼儿园2所学校召开碰头会,共同协商破解难题的办法。
通过深入讨论,大家决定:以三所学校的名义,向区教育局和殷行街道提交《请示报告》,请人大代表出面与交管部门协商,建议在上午7:00—8:30学生上学高峰时段,在殷行路南侧设置接送孩子的临时停车点,让接送孩子的车辆临时停放,减轻小区内的车辆通行压力,同时也确保学生进校安全。三所学校高度重视,一同撰写申请、签名递交到有关部门。
现场办公,评估“治堵”方案行不行
报告提交后,殷行街道高度重视,联合人大、交警大队、居委会以及学校,到小区现场勘察,并到殷行路开展方案的可行性调研。经过调研,交管部门同意在殷行路南侧设置临时停车点,以解决早高峰社区居民出行和学生进出难题。
校家社携手,为校前路“减负”
在临停点设置好的同时,学校通过家委会、家校沟通等方式,积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号召家长支持配合该项行动。三所学校还安排好执勤人员,引导家长在早高峰阶段规范停车行车,确保殷行路交通不受影响,切切实实把好事办好。
不论是增开一扇校门,还是增设临时停车点,看似是一件小事,提供的却是安全、方便、贴心的服务,传递的是学校、社区、社会对学生、居民、家长的挚诚真情。一枝一叶总关情。解决难题的背后,是党建引领多元力量共同破解社区治理难题的决心与韧劲,多部门形成合力,针对难题进行“靶向治疗”,以最大的力度效度为人民群众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