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课后服务供给新模式 赋能学生全面成长
2023-12-21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是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学生困难的重要举措。区教育系统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区教育局组织力量对区域中小学开展走访调研,通过对课后服务实施过程中重点难点问题的排摸研究,进一步优化课后服务资源供给模式,真正做到科学减负、提质增效,使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
完善机制建设 优化课程体系
加强组织领导。持续优化课后服务保障机制,纵向整合市、区两级教育资源,建立跨学校、跨区域的资源共享机制、资源分配机制和资源评估与反馈机制。指导学校每学年完善《课后服务方案》,实现“一校一案”的标准化制定、个性化实施、动态化调整,确保课后服务工作规范落实。
分层课程设计。学校课后服务采用“三段式”,即以作业辅导为主的第一段(15:30-16:30),以开展兴趣与社团活动为主的第二段(16:30-17:30),以提供延时服务为主的第三段(17:30之后)。校内教师主要负责作业辅导、延时服务及部分课程,其余课程则引入校外资源予以充实。
共建支持体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好少年宫、少科站、高校等校外教育单位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将课后服务有序延伸到校外艺体、科普、安全实训等场馆。如非遗传承人开设的麦秆画和顾绣课程已走入平凉路第三小学、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杨浦滨江实验小学;区少年宫的鼓号、手风琴等课程已经走入杭州路第一小学、三门中学。
注重评价反馈 加强信息交互
意见征询动态化。本着“愿留尽留”的原则,在尊重学生、家长意愿的前提下,学校每月至少开展一次课后服务需求征询,充分征求学生及其家长的意愿,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和安排。针对学生和家长因特殊情况临时提出申请调整请求的难题,尝试实施课后服务弹性预约制度,确保课后服务内容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家长满意度。
调研反馈常态化。建立常态调研机制,发挥责任督学作用,加强过程性督查。通过组织定期、不定期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家长对于课后服务情况的满意度,并及时反馈课程负责教师,就发现的问题予以相应调整;建立动态管理机制,通过专项调研和常态走访相结合的形式,了解需求,排摸问题,思考对策;建立数据报送机制,每月组织学校报送课后服务工作相关数据,及时整理、汇总,了解学校工作情况;建立宣传机制,及时报道宣传学校工作先进经验和特色做法,树立典型,扩大影响。
促进资源集成 凝聚全域合力
资源共研,形成家校社培育合力。促进家校社三方紧密合作,发掘各方优势,共同研发课后服务资源。如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鼓励家长申报开设课后主题讲座,得到积极响应和广泛支持。目前已有60余名家长申报不同领域的主题讲座,涉及工程技术、艺术人文、自然科学、医学知识等各领域;来自周边社区的志愿者将布艺、书法、扎染等社区学校的优质课程带进学校,让学生领略民间艺术;启动“课后服务不一YOUNG”计划,推动高校学生等青年志愿者进校园填补课后服务“时间差”。
校社共筑,建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多方资源整合,与社区组织、非营利机构、文化艺术团体等建立合作,通过项目、活动、课程等形式助力课后服务内涵建设。如铁岭中学依托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与同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共建开发“绿色加油站”生态园项目,与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合作开展“口袋花园”科普课程;包头中学和工农新村小学对接,共享跆拳道课程的人员、场地资源,开创课后服务和人才培养双赢双促新模式。
区域共享,打造优质课程清单。在充分发挥学校校内课程体系优势的基础上,结合线上素质教育课程资源目录,借助区域高校、社区、企业等优质资源,依托紧密型集团建设,征集遴选一批较为成熟的课后服务课程,形成区域优质课程清单。目前已汇集159门优质课后服务课程,为学校提供“菜单式”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