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世开名校长研习基地践行弘扬教育家精神 培养成就教育家型校长

2023-12-14

  日前,杨浦区“登峰计划”邵世开名校长研习基地在杨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举行“学做于漪式好校长”微论坛暨杨浦区“创智·登峰—大家谈”主题活动。本次活动邀请的专家有杨浦高级中学原校长、上海市特级校长、正高级教师向玉青,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王白云。
  开篇微报告:与教育家精神同频共振
  活动序幕,基地主持人、杨教院附中党支部书记、校长邵世开作简短致辞。
  邵校长以《坚定“登峰计划”的初心使命 成就教育家型校长》为题作微报告,简要介绍了开展《基于教育理念更新与行动策略优化的校长领导力提升》的名校长基地研习实践,基地围绕“凝练教育理念”“学校改进的行动项目设计与实践”两大任务,设置三大课程模块、十一个专题内容以及《于漪式校长关键领导力培育的行动研究》的课题支持,培养于漪式教育领导者,成就教育家型校长。
  关于教育家精神,邵校长分享了他的三点理解。第一,教育家是个体的荣誉,但是教育家精神是群体的特征,因此教育家精神应该成为我们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第二,教师成长既要知道职业行为的底线,也要明确职业追求的方向。教育家精神就是师德规范的方向。第三,教育家精神最终必须落实在岗位上,具体到行动中,所以教育家精神是教育理念与行动的同频共振。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是新时代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是一个有内在逻辑的精神统一体,也是对教师核心素养的要求,都必须落在教育实践的教育行动中。作为校长,要践行和弘扬教育家精神办学,应该在正确价值观引领下,凝练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升构建教育理念到办学实践的行动路径的关键能力;磨炼“理念—路径—行动”同频共振的必备品格。
  上半场:课程育人——大家谈
  课程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载体,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校的课程建设和实施水平就是学校的办学水平,课程领导力可以被视作校长核心素养的基本点。于漪教育思想对学员在思考构建学校课程中有哪些启示呢?
  上理附初科研室主任郑嬿珍作《把创新的种子播撒到每个学生心中》主题发言,学校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内化为每一位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通过开设创意研学课程,让学校成为学生进行小课题、真体验、微探究、有收获的实践场域,把创新的种子播撒到每个学生心中,让创新精神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动力源。
  十五中学副校长彭春晖作《“双新”背景下构建生态课程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主题发言,学校通过“森·长”跨学科综合学习空间建设与“地球公民”生态课程的实施,打破教室的壁垒和传统课堂的约束,为学生学习提供“触手可及”的真实情境。以实际生态环境情境中符合学生年龄段特点的跨学科综合性问题为核心和导向,组织多种类的学习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利用储备的各学科知识、技能与技术进行综合思考和分析,最终解决问题,并且在此过程中有效促进学生跨学科能力的提高和生态意识的形成。
  昆明学校副书记李琼作《一园一室一课程 劳动教育向未来》主题发言,学校以课题为引领,将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开展劳动教育特色课程的实践探索,通过“一园一室一课程”,开辟劳动教育面向未来的路径,并将继续扩充校内校外结合、线上线下融通、当下未来相链接的劳动课程。
  市光学校副校长宗晓芳作《新时代劳动教育,创美好幸福生活》主题发言,分享自己曾为“二师”学生,受益于于漪校长的教育观和学生观;今为学校管理者,践行传承于漪教育思想的思考与行动历程。学校以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化实施为突破口,家校社协同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共创美好幸福生活。
  杨教院附中教导主任倪锋作《“大美育”视角下的陶艺教育》主题发言,分享学校陶艺教育自2002年以来,先后历经陶艺课——陶艺课程——陶艺课程群建设的迭代过程,使学生们的性情得到陶冶,核心素养逐步提升。学校“大美育”视角下的陶艺教育正努力将于漪老师“美育是和智育、德育结合在一起,培养美好情操、健康人格”的理念转化为实践,朝着把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的目标不断奋进。
  同济二初副校长苏晓君作《打造融合创新的课程,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主题发言,以集邮特色课程为例,介绍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思考和实践,探索校本课程建设的选择和创新,让丰富多彩的课程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求,让课程体现融合创新的办学理念。
  东辽阳中学副校长吴甲天作《以“融教育”的温度,办温情的“五艺”课程》主题发言,学校创造性开展“融教育”,从管理、德育、教学、科研、课程、环境等多角度全方位策划,打造了各色课程,孕育了校园文化,帮助学生融入班级,融入社区,融入上海这座大都市,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落到教育实践。
  专家点评
  王白云老师首先肯定团队目标高迈,心中有山,以于漪老师这样的教育家作为学习和研究的目标。学员围绕课程建设,聚焦教育改革的重难点问题,立意高,有价值。同时,提出建议:第一,研究目标要立足于由一点撬动整个学校的发展。第二,把提炼的重点从我做了什么事情转向自我建构。第三,在长远规划和设计中,也要关注总项目组的当下要求,即站出来就是一个优秀的校长,能够自信表达自己的理念、策略、成果。
  向玉青老师谈了三点整体思考:第一,对比第一轮文稿的指导,以上学员都有了很大的改观,说明大家是花了时间和心血的。第二,每个人都有实践基础,讲自身的工作,讲自己学校里面做的事情。第三,大家都有理论指导,既有于漪教育思想研究,也能结合课标要求等,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下半场:育人智慧——大家谈
  教学、德育、师资与课程在教育体系中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课程的实施质量需要教学和师资的保障,德育贯穿课程全过程。论坛的下半场由六位学员结合学校教学、德育、师资交流自身对于漪教育思想的实践应用。
  黄兴学校副校长朱兰婷作《创智引领,智师智育》主题发言,围绕学校管理者如何“启教师之智”的问题,介绍学校以杨浦区“创智指数”评价体系为基础,以引导教师教学行为转变为目标,以校本研修为载体,以“问题—研究—改进—实践”为路径,促进教师“引智教学”,引导学生“开智学习”,构建智慧教育生态。
  辽阳中学副校长柯蓓琦作《“活教育”思想引领下的课堂教学新实践》主题发言,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学习质量,让深度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主动思考、积极实践,通过搭建深度学习新支架、推动学习方式新变革、形成课堂研究新常态来落实“三新”,开展课堂教学新实践。
  辽阳中学挂职副书记宋玉婷作《根植校史文化 提升德育实效》主题发言,学校以九十年校史文化为育人载体,通过“师生互动:讲好校史故事、整合资源:打造‘社团+校史’课程、家校合作:传承校史精神”等途径,引导全体学生吸收校史文化精髓,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争做具有时代精神的现代中国人。
  东辽阳中学副书记洪礼珍作《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创新教育理念和方式》主题发言,学校从于漪教育思想中汲取养分,结合个案探讨当代教育应关注学生需求、重视个性发展,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注重特色办学;加强家校沟通,形成育人合力。面向未来,教育需走在时代前列,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建设初级中学人事主任季灵作《立足学校实际,促进教师发展》主题发言,聚焦“学校教育质量说到底是教师的质量”的主张,介绍学做于漪式好校长,要立足学校实际,以师德为中心,以教学五环节为抓手,以课题研究为驱动,以梯队建设为根本做好对教师的培养,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
  上理附属实验初级中学副校长李远作《聚焦教师发展,助力教师成长》主题发言,教师成长不仅表现在教龄的增长,也表现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更表现在教师对教育对象的影响上。“多读书、重教研、善反思”可以成为促进教师成长的关键秘钥。
  专家点评
  王白云老师强调,今天我们有人谈课程,有人谈教师,有人谈教学方式的变革,有人谈德育,形成了一个教育的百花园,让每一位校长立足在自己的兴趣点,然后让兴趣点成为自己的发展点。这种设计就是一种生态,生机来自于生态,然后同时形成合力,这是总项目组特别追求的一种境界。相信这样一种模型看起来外松内紧,看起来不强制要求每个基地每个人做什么说什么,但是素养要求在后面,生态建设在其中。最后,实现项目强调的“三出”, 第一出人,第二出成果,第三出经验机制和生态,今天已经看到了雏形。
  向玉青老师提出了三点改进意见。第一,主题还要更加聚焦。结合自己的岗位,切入口可以小一点,聚焦一个主题,把这个问题讲清楚。第二,主线还要更加清晰。厘清我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最后做出什么?第三,结构还要更加简洁。先背景,再实践,再成果,最后反思。
  区教育工作党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区教育学院干训部主任许坚肯定了本次“大家谈”活动的成功举行。他提出四点建议:第一,“学做于漪式的好校长”,既要学又要做,还要有境界、有格局、有情怀践行教育价值观。第二,要把各自的潜力发挥出来,自信地演讲,表达自己的思想、实践、成果。第三,要把于老师教育教学思想和自己实践的连结点讲清楚。第四,要凝练“金句”,让大家听进去、记得住。
  区教育局义务教育科负责人张贤臣肯定论坛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并提出三点要求:第一,要有自主内驱力,在专业上要能担当。第二,要有学习力。第三,要做行动派。把我们对国家文件、对于漪老师办学思想的理解,转化为学校的实践,找到自己的专业专长,做到自己的研究能带得走,让自己的发展可生长、可持续。
  于漪老师曾寄语上海教师:以信仰铸魂,以坚韧助力,学习、思考、实践、创新,锤炼出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对学识专业的精湛本领,以仁爱之心、广博情怀教育好莘莘学子,为上海教育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比肩世界先进教育作出贡献。成为像于漪老师一样出色的校长,是教育强国赋予我们的时代责任和使命。让我们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筑牢新时代教师的理想信念之基,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砥砺前行!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