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区 “一刻钟便利”如何实现“共享互惠”

2023-12-13

  手指点一点、随买随到,出门没几步就能在“转角”买到价廉物美的小商品,这样的“即时美好”被载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其背后既有创新型企业“破局突围”的有益尝试,亦有政府职能部门“绣花”般的精细化管理。
  随着数字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即时零售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方式,在长三角地区兴起。杨浦企业如何抓住增长机遇,为居民构筑起能满足“消费自由”的生活圈?创新,是引领杨浦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首批上海市40家创新型企业总部获得授牌,四家杨浦企业入选。杨浦的产业创新环境将如何得到进一步优化?开在路口的小超市,是他守了近30年的地方。抱着刚签完的协议材料,他期待着“开门营业”。社区环境如何做到“烟火气”与“颜值”并存?
  城市的温度就体现在“人民属性”。当创新理念、高科技、绣花功夫更深地“接入地气”,居民们的美好生活将进入一个崭新的篇章。
  随买随到,一刻钟里将“载入”怎样的“即时美好”?
  刘先生在苏州吴中区经营利友坤远超市,“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宅,线上外卖下单已经是大家司空见惯的生活方式”,是他近年来的深刻感受。
  在刘先生的超市,最畅销的外卖单品是零食。他表示,目前用户对产品丰富度需求大,所以门店需要不断增加产品,保持配送稳定,才能给用户更好的购物体验。
  当下,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随之不断发生变化,一种新的消费方式在长三角地区兴起,那就是即时零售。它作为传统电商渠道外更有效的补充,已成为扩大消费的重要载体,以及推动长三角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强大助力。
  “数实融合”中,居民进一步实现“消费自由”
  近日,由美团闪购主办的“即时零售中国行”活动在我区举行。活动中,《美团支持“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报告》发布,“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长三角·美团共建项目启动。
  据商务部研究院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即时零售一直保持50%以上的年均增速。即时零售,正为居民构筑起能满足即时消费需求的生活圈。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下,企业、创业者们如何抓住增长机遇,实现“破局突围”?
  11月,草莓新鲜上市,果速达上海虹桥店的店长忙个不停,手机中不时传出外卖订单的提示声。“现在的消费者追求‘消费自由’,要的就是‘随买随到’,草莓上市了立刻下单就能吃到,所见即所得。”该店长说。
  跟苏州的吴先生一样,即时零售也是果速达入局新增长渠道的原因。果速达诞生于2021年,在经营之初,曾面临建店难、上品难、多渠道管理难等问题。
  入驻美团后,这些难题得到了解决。选品时,平台会根据时节变迁、爆款变化及时提示,帮助对接消费者最新需求;算账时,还能提供财务助手,展示清晰账目信息。经营流程实现线上化,助力果速达获得新的增长空间。从最初的一家直营店到现在200多家加盟店,果速达日均外卖订单超过2600单,月总单量高达60000单,门店遍布全国各大城市。
  今年,商务部等13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其实,对于“15分钟可达的便利”,上海市民早已不再陌生,如何在已有基础上进行提质升级?即时零售,作为新型零售业态之一,打造了“数实融合”的新场景、新模式,无疑是激活市场活力、释放居民消费潜能和优化经济要素流动配置的关键动力。
  “破局突围”后,长三角将共享“一刻钟便利”
  美团闪购数据显示,近三年来,长三角地区即时零售行业发展呈现供需两旺发展态势。2023年10月,长三角地区营业商户数较2020年同期增加106%,订单量较2020年同期增长269%。2023年10月,上海市营业商户数较2020年同期增加122%,订单量较2020年同期增加270%。
  社区中小商家数字化赋能、社区零售前置仓创新、社区居民便利消费促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监测,是“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长三角·美团共建项目推出的四大举措。对应四大举措,美团闪购将通过业态创新、数字赋能、履约匹配三大抓手,服务并满足社区居民“一刻钟便利生活”需求。
  推动即时零售的发展,既有助于加快传统零售业数字化转型,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有益尝试。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区将依托美团等在线新经济平台企业集聚的优势,集结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推动即时零售线上线下企业融合创新发展,让居民生活更加便利,共同构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在上海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看来,即时零售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期待与会各方能以即时零售为抓手,共同探索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品质化、便利化、数字化发展的新思路和新路径,助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创新领跑者”在新的起点上“蓄势待发”
  上海复旦微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商米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哔哩哔哩科技有限公司、汉海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这四家杨浦企业,是数字经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和技术创新领跑者。12月5日,第一批上海市40家创新型企业总部获得授牌,它们成为其中的“十分之一”。
  创新,是引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区高度重视创新型经济发展,大力支持各类高成长性企业升级打造创新型企业总部,研发经济和产业化高地的影响力不断显现。
  以上四家杨浦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国内占有率居前,拥有的核心知识产权总量近千项,年度研发费用总计超过50亿元,年度研发人员平均占比近60%,近三年营收收入复合增长率均达两位数以上。4家企业均为高新技术企业,同时,1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家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为上海市企业技术中心。
  今年2月,上海首次提出“创新型企业总部”概念,发布了《上海市创新型企业总部认定和奖励管理办法》,对创新型企业总部的认定、奖励、服务与便利化措施等内容作出了具体规定,为优化创新型企业在沪发展营商环境提供了政策支撑。
  获得认定的创新型企业总部最高可获得500万元奖励,并会在产业化重大项目推进、高价值专利培育、人才引进、研发用物品进口、创新产品采购、成果转化、注册登记等方面享受支持与便利。
  目前,我区正在全力构建以数字经济为一个核心主导,“智能+”“互联网+”为两个基础支撑,在线新经济、智能制造、创意设计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蓬勃发展,科技服务、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绿色低碳等四大新兴领域前瞻布局的“1+2+3+4”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
  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区将持续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力度,持续优化产业创新环境,支持更多创新型企业在我区发展壮大。
  抱着刚签完的协议材料,他期待着“开门营业”
  开在松花江路和沧州路路口的伟明超市,是控江四村居民徐伟明守了近30年的地方。“上世纪九十年代下岗回来,我就做起了这个小本买卖,一包烟、一瓶水……别看是个街边不起眼的小店,但它支撑着我们一家走过了风风雨雨。”
  近日,徐伟明早早来到控江路街道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参加街道“居改非”综合治理首批门店改造签约。这意味着他的小店作为“有证有照居改非”商户,将以一扇沿街大门迎来期待已久的焕新升级。“盼这一天很久啦。”徐伟明高兴地说。
  “居改非”,房屋使用性质由居住改为非居住,追溯起来,已有近30年的历史。当时,一部分下岗职工自行申请,相关部门办理“居改非”手续,他们取得营业执照后,在房屋内依法经营,以此维持生计。
  前些年,为优化市容环境,一些商户的门被统一改成了窗。经常经过延吉西路的市民会发现,道路两侧的一幢幢老旧居民楼内,一扇扇破旧的窗户上张贴着各式简易广告,室内陈列着食品、衣饰、钟表等各类小商品,社区居民在窗口选购,有的甚至踩在阶梯、凳子、石块上跨窗进出。而在不久的将来,正如这些商户与附近居民所期盼的那样,这样“险象环生”的“窗口经营”将成为历史。
  那么“开门营业”后,商户们能否做到规范、有序经营?“商户们统一定的新门头制作进度怎么样了?经营公约签字后,大家一定要遵守承诺并做好门前‘三包’。”现场,街道社区管理办主任胡成君一边和施工方工作人员交流项目进展情况,一边耐心叮嘱到场商户后续的经营注意事项。胡成君口中的“经营公约”是,街道与商户们共同拟定的《控江路街道“居改非”商户经营公约》,它明确了从事经营的业务范围和责任义务。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轮“居改非”后续整治工作中,街道创新提出并通过了“三个一点”工作方案:即商户承担一点、街道优化一点、企业资助一点。此外,针对辖区“无证无照及证照不全的居改非”商户,街道组织多部门上门发放告知书,责令其停止经营性活动,限期恢复物业使用性质。
  “我们希望切实消除‘居改非’经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管理难点,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社会治理模式,为居民打造‘烟火气’与‘颜值’并存的社区环境。”控江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瞿佳欢表示。
  抱着刚签完的协议材料,徐伟明马不停蹄地回到自己的小店忙碌了起来。“现在,外面的街道变得热闹了,我的小店马上也可以升级了,相信未来一定能过得更好。”徐伟明说。

分享到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新浪微博
点赞0 收藏0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