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的奥秘——“科技为生命保驾护航”科普体验活动

2023-12-01

  不久之后,位于黄浦江畔的杨浦 “生活秀带”将新建一个古船博物馆,它不仅提升了城市文化的“软实力”,更展现了尖端科技赋能文物考古的“硬实力”。在那里我们将会领略一年前采用世界首创“弧形梁非接触”技术成功整体打捞的长江口二号古船,了解在打捞行动中因高速发展的科技创新实力所带来的高效水下打捞技术。
  水下是什么样子?究竟有什么新奇的事物?本次“月月趣味观——科技为生命保驾护航”科普体验活动特邀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陆伟工程师作为嘉宾,带领同学们共同探究“潜水的奥秘”。
  潜水的奥秘
  虽立冬时节已过,户外寒风袭人,空气温度逐渐下降,但来自长白二村小学分校、开鲁新村第二小学、许昌路第五小学、杭州路第一小学、同大实验学校、育鹰学校、民办阳浦小学等7所中小学的24位家长和同学仍然齐聚少科站,共同了解深海之下,科技手段如何为我们的生命保驾护航。
  陆老师告诉孩子们:鱼的呼吸器官是鳃,可以在水中自由呼吸,而人的呼吸器官是肺,在水中无法呼吸,必须依靠特殊装置才能呼吸。而且,海洋潜水远没有大家想得那么简单,随着水下深度的增加,潜水员面临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大。每下降10米深度就会增加1个大气压强,潜水员潜到300米的水深就意味着要承受超出正常30倍的大气压强,没有专业设备保护,绝对不可能顺利回到陆地。
  陆老师特意带来了大量的潜水员专业装备,让同学们近距离接触这些平时难得一见的“稀罕物”,在同学们观察的同时陆老师向大家介绍起了专业潜水员必须的穿戴设备有:潜水头盔、气瓶、呼吸管、热水管、通信管、潜水服、潜水表、配重带、蛙鞋等。他还向同学们讲述了潜水员不为人知的秘密:在返回地面后必须进行长时间的恢复疗养,否则身体将面临严重的不可逆伤害。
  在场有位科学爱好者表示不解:“电视里说中国载人潜水器能潜到水下几千米,为什么我们的潜水员只能潜到水下几百米呢?”面对这个问题陆老师微微一笑,先对同学的疑问表示赞赏,然后解释了两者之间的区别:载人潜水器潜到水下几千米是人通过潜水器这一工具进行活动,而潜水员潜到水下几百米是人的肉体直面海水,两者对抗外界温度、水下压强的能力不同, 活动范围、保障系统等也不能同日而语。
  为了让大家能发现更多潜水艇的秘密,老师们为大家准备了“迷你遥控潜水艇”进行实践体验。通过观察,同学们逐步发现:潜水艇里有个舱室,就相当于鱼肚子里的鱼鳔,装满水时变重了就会下沉,排出水时变轻了就会上浮。
  之后,老师指导大家正确使用工具制作“蛟龙号”深海潜水器模型,巧妙地将潜水员、潜水艇、潜水器合而为一,将各自的功能特点发挥到最大化,带领大家一起探寻“潜水的奥秘”。
  在制作过程中,陆老师触景生情,感慨地向大家介绍起了上海打捞事业的光辉历程:从2006年首次使用200米饱和潜水装备和技术,实现中国氦氧饱和潜水作业“零的突破”,到2017年运用“钢梁托底”的人性化打捞方案,成功完成了韩国“世越号”沉船整体打捞工程等多项全国乃至世界水下打捞事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下打捞方法也在不断更新。毛泽东主席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提到“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豪情壮志如今已经变成现实,大家为上海在国际打捞行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自豪的同时,也增强了民族自信。
  科技为生命保驾护航
  “月月趣味观”之“科技为生命保驾护航”系列科普体验活动是区青少年科技站立足“双减”背景,融合多学科知识,以丰富学生健康生活,提高科学素养为宗旨,为广大青少年带来的一个汇集“点滴小妙招”、打造“科普无死角”的“生活大百科”讲堂,旨在以直观有趣、简单易学、方便实用的方法为广大杨浦学子展现各种生活场景中的科学常识和巧思妙用,解读基本的科学原理,学会为生命保驾护航的科学方法,希望通过我们的科普助力,为同学们撑起一把生命安全的保护伞!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