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多部门协同 以社区(运动)健康师试点项目推进“体医”深度融合 探索高质量健康管理的“杨浦经验”

2023-11-30

  2016年,《“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对未来 15 年健康中国建设做了总体部署。健康中国在纲要中被首次明确为国家战略。2020年10月,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及其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健康关口前移,深化体医融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上海市医疗保障“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建设健康医保的目标,“主动适应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强化部门合作和社会联动,协同推进健康上海行动,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群众健康,不断提升市民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为贯彻健康中国战略和健康医保理念,区医保局联合区卫健委、区体育局和上海体育大学联合推进基于健康医保理念的社区(运动)健康师项目,深化“体医融合”,推动健康关口前移,不断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世卫组织调查显示,如果想达到同样健康标准,所需的预防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比例为1:8.5:100,即多投1元钱预防,治疗费用就能减少8.5元,还能节省100元抢救费,因此要推动健康关口前移,以达到“花小钱省大钱”的效果,推动医保基金使用绩效提升。
  运动干预促进健康水平
  我区在贯彻健康中国战略中,重点打造了基于健康医保理念的社区(运动)健康师试点项目,构建慢性病运动干预体系,由社区(运动)健康师对市民进行运动慢病干预指导,探索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运动促进健康服务“上海模式”。
  2020年6月,区委和上海体育学院党委通过“区校联动”打造创新型社会服务项目—“社区(运动)健康师”,整合我区医保、卫生、体育等部门公共资源,围绕体医融合试点等方面,探索形成运动健康公共服务新路径。项目探索的“运动促进健康”“健康关口前移”等建议被中央有关部门采纳,2022年获评“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
  2021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区医保局牵头区卫健委、体育局开始社区(运动)健康师试点项目“2.0版”的探索,依托社区工作者+社区运动健康师+家庭医生的“1+1+1”合作制,实现共同筛选、共同干预、共同随访,构建慢性病运动干预体系。在杨浦区殷行、长白新村、长海路、新江湾城等4个街道,纳入糖尿病早期、老年腰痛等5类试点人群,由社区(运动)健康师制订专业的运动干预方案,为150名居民、职业人群开展了1800人次的持续性健康干预。
  2022年,区医保局加强与区体育局合作,引入市民健身中心等社会体育健康资源,在原有5类试点人群基础上增设青少年脊柱侧弯、老年高血压、大学生心理减压等3个新项目,覆盖面从原本的老年人、职业人群基础上,延伸到大学生和青少年人群,积极探索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2023年,聚焦方便、绩效明显的糖尿病干预项目深化拓展,在市东医院、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糖尿病运动干预门诊”试点。并协调专家团队持续跟踪关注,分析相关数据,探索运动健康干预技术在临床的运用。
  区医保局联合区卫健委、区体育局和上海体育大学多部门成功申报“全国防控重大慢病创新融合试点项目高质量健康管理区域试点入围单位”。
  场地建设实现健康保障
  家住上海市杨浦区殷行街道的岑阿姨最近发现,家门口的殷行市民健康促进中心升级改造成殷行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并重新对外开放。焕然一新的环境布局和设施设备令岑阿姨欣喜不已,“从装修开始就一直关注,家门口又能拥有那么好的健身场所了。”
  2022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关于开展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支持上海等5个省市试点建设社区运动健康中心,上海市选择我区作为首批社区运动健康中心试点区域。岑阿姨居住的殷行街道社区运动健康中心的升级改造,不仅是区域内公共健康资源的优化,也是杨浦区深化社区(运动)健康师试点项目的具体实践。
  我区地处上海市东北部,是上海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区。我区始终将人民城市理念作为公共资源分配、空间规划建设的总遵循,将“人民至上”镌刻在城市建设、基层治理细节中,精准把握民生需求,深层梳理街区脉络,构建了社区运动健康中心“1+5”试点模式。岑阿姨家附近的殷行街道就是这次试点中的“1”,即能够同时服务老年人、中青年、青少年和残障人士的“全人群友好”社区运动健康中心。这座位于工农新村175号的独栋小楼早在五年前就已是沪上全民健身的“网红”场馆,曾在2020年入选上海市首批“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前不久又入选首批“上海市运动健康科普基地”。
  全新升级的殷行社区运动健康中心是一家综合型社区运动健康中心,也是社区(运动)健康师试点项目指定的健身运动建议的执行机构,可满足全年龄段人群健身需求,通过运动健康指导、慢病运动干预、运动康复、运动健康科普、运动营养与心理调适等,为辖区居民提供便捷、亲民、高质量的运动健康促进服务。
  数智技术提升管理效能
  生命健康领域是我区未来四大新兴赛道之一。我区目前拥有生命健康企业300多家,集聚了一批以博斯腾、医学界、微医为主的数字健康企业。区医保局将搭建“健共体”共建共享人民健康党建联盟,汇聚更多生命健康和数智健康创新企业、社会组织、高校等力量,加强与商业保险的有效衔接,开展体、医、康、养、保一体化创新融合研究,助力杨浦打造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面向国际的生命健康谷。
  杨浦区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国家试点建设,以“智能+”“互联网+”为两个基础支撑,着力搭建社区运动健康中心运动促进健康数字化平台、智能化运动健康设施设备,集成场馆运营管理系统、运动处方系统、健康档案管理等,为居民提供运动风险筛查、体质及基础健康检测评估、健康档案建档等服务,实现数据可追踪、过程可监管、效果可评价,运动科学化、效果可视化、风险可控化,通过数据分析、挖掘与应用,形成不同人群、不同慢性病的运动处方库,提高社区居民运动效率和效益,促进运动健康效益最大化。
  杨浦医保将充分利用大数据、大模型、人工智能等科技优势,打通卫健、体育、医保等部门医疗、医保和体质健康数据,整合疾病筛查、风险评估、运动处方、运动干预、监测随访、追踪数据和效果评估等核心功能,借助可穿戴式设备,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院内院外相结合的“基于数字健康镜像的运动干预场景”,更好满足干预人群的个性化、差异化、精准化需求,实现运动风险可管控、运动过程可追踪、运动效果可评价。在基于数字健康镜像的运动干预场景积累海量连续性运动健康行为的实践数据,在确保数据安全及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区医保局联合卫健、体育等部门,协同健康科技企业,共同开展“体医融合”慢病防控的智能社会治理科研与实践,研发千人千面的运动干预服务项目,推动“体医融合”健康产业发展。此外,持续对运动干预人群的相关医疗、医保费用变化进行数据挖掘和评估,综合获知运动处方的经济效益,确保医保基金可持续,力争形成可落地、可持续、可推广的全国防控重大慢病和健康管理示范样板。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