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 复旦、同济6位教授当选院士

2023-11-24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2023年院士增选、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揭晓。12位上海科学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6位上海科学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其中,复旦大学数学中心首席教授、相辉研究院相辉学者沈维孝,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彭慧胜,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教授、副校长童小华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翦知湣教授、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绍荣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一起来认识他们吧!
  复旦大学
  沈维孝
  沈维孝,1975年5月生。2001年获得日本东京大学数理科学研究科数理科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英国、中国、新加坡等高校任职。2015年加入复旦大学,现为复旦大学上海数学中心首席教授、副主任,数学中心动力系统科研团队带头人,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复旦大学相辉研究院首批相辉学者。
  沈维孝长期从事基础数学中动力系统理论的研究,工作深刻且富有原创性和影响力,是国际上该领域的知名学者之一。他在低维动力系统的研究中获得了一系列国际公认的突破性成果,这些成果发表在顶尖数学杂志Ann.of Math.和Invent.Math.(共9篇)等重要期刊。他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包括菲尔兹奖得主Avila、Smirnov以及二十余位国际数学家大会(ICM)邀请报告人在内的众多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引用和高度评价,并引发了许多后续研究。
  他与合作者彻底解决了长期悬而未决的公开问题——实一维双曲系统的稠密性猜想,不仅在“实一维情形解决了Smale的猜想”,也为更一般的Palis猜想的解决“开辟了道路”,被菲尔茨奖获得者斯梅尔列为 “21世纪最重要的数学问题之一”。2009年,他以历届最年轻获奖者的身份获中国数学会陈省身数学奖,2014年又应邀在ICM作45分钟报告(与van Strien合作),2021年获科学探索奖,2023年入选新基石研究员。曾任2018年ICM动力系统和常微分方程组邀请报告遴选委员会委员。
  彭慧胜
  彭慧胜,1976年7月生,1999年获得东华大学学士学位,2003年获得复旦大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得美国Tulane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系主任。
  彭慧胜长期致力于高分子纤维器件的研究。他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纤维状能源与电子器件的研究思路,并围绕这一核心思路,创建了通过碳纳米管螺旋取向组装制备高分子复合纤维的普适方法,发现了取向导电纳米单元与高分子相互作用的新机制,精准调控高分子链构象,制备出一系列兼具优异力学和电学性能的复合纤维材料;突破传统器件平面叠层结构的研究范式,设计了普适性的纤维器件结构模型,揭示了该类器件中电荷高效传输与高曲率界面稳定机制;创建出具有发电、储能、显示等全新功能的高分子纤维器件;建立了不同功能纤维器件高效协同工作的集成方法,构建出新型柔性织物集成系统。基于上述基础研究成果,开发出系列纤维材料与器件新产品,部分产品已实现工业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推动了高分子材料化学领域的发展。
  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领衔的成果入选2021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22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2项)。
  同济大学
  郑庆华
  郑庆华,1969年1月出生,浙江嵊州人。曾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西安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正局级)。2023年2月任同济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系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教育部大学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负责人。
  研究领域为大数据知识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获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并先后获得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等荣誉。
  童小华
  童小华,1971年2月出生,江西抚州东乡人。现为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副校长。航天测绘遥感与空间探测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组部领军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
  研究领域方向为行星测绘遥感。研究成果推动了测绘遥感从地球到深空天体、从广域到实时的技术发展, 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并支撑多项重大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光华工程科技奖。
  翦知湣
  翦知湣,1966年12月出生,湖南常德人。现任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兼任国际过去全球变化计划(PAGES)科学委员会共同主席、中国IODP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2000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3年获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
  长期从事海洋地质学的教学与科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30多个科研项目,在西太平洋古海洋与东亚古气候研究方面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尤其在古气候演变机制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已在Nature、PNAS、Science Advances、NSR、EPSL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近三百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担任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海底科学观测网”首席科学家,主持国际大洋钻探第368航次和南海“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航次,为我国海洋深钻、深网、深潜的科学与技术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是我国海洋地质走向国际的中青年领军人物之一。
  高绍荣
  高绍荣,1970年3月出生,山东章丘人。现任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育部“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主任。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组部领军人才。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家组成员,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
  高绍荣长期从事胚胎发育与体细胞重编程的表观调控机制研究,以通讯(含共同)作者在Nature、Science、Cell Stem Cell和Nature Cell Biology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研究成果曾入选世界十大医学突破和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并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周光召基金会杰出青年基础科学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和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杰出成就奖等,领衔的干细胞生物学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关于两院院士增选,来看看更多的数据吧!
  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共133人当选。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59人,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74人。
  在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中,数学物理学部10人,化学部10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1人,地学部8人,信息技术科学部8人,技术科学部12人。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4.7岁,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65岁,60岁(含)以下的占90%。女性科学家有5人当选。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单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0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0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9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8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8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8人,农业学部10人,医药卫生学部11人,共涉及43个一级学科,覆盖院士增选指南中学科的78.2%。新当选工程院院士平均年龄58.2岁,最小年龄48岁,最大年龄76岁,60岁(含)以下的占81.1%。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