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城市记忆 每一个角落都值得留恋

2023-11-03

  因创新而生、因创新而兴,作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首提地,四年来,从一席话到一个理论,杨浦一心一意写好人民城市这篇大文章。历史与现代交融互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共生,四年之变,数以万计的市民在我区留下了人民城市的生动注脚。
  让来者心动、观者心悦、居者心怡,杨浦人民城市实践的“规划图”正在高质量细化为深化改革开放的“施工图”、推进创新发展的“实景画”。
  金秋时节,杨浦滨江沿岸草木丰茂,树叶渐染秋色,展现绝佳秋韵。我区始终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把更多的公共空间、绿色空间留给人民,让滨江的每一处角落都值得留恋和向往。
  从“沉寂”到“新生”
  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这座外观酷似半镂空“木盒子”的建筑,由祥泰木行旧址改建而成。如今老木行不再,但百年工业文明的印记却散落在以现代化科技包裹的展示馆内。内外景观相通,自然与建筑相融,是一个集历史记忆、理论学习、宣传教育、交流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开放空间。建成开放以来,参观人数突破55万人次,已然成为生动诠释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最佳窗口。
  2022年11月25日13时30分,映着初冬午间的暖阳,“奋力轮”装载着长江口二号古船平稳驶入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这艘带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遗存的清代古船正式安家杨浦。未来,1号船坞区域将会建设一座覆盖整个古船沉箱的临时考古站,而上海船厂旧址将建成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
  可移动的古船与不可移动的上海船厂交相辉映,这段互相印证的历史,使沉没百年的古船有了名副其实的回家之感。博物馆将会是“活态”的,当市民观众进入博物馆参观的时候,可以看到古船出水的文物,更可以同步观看到长江口二号古船的考古发掘工作。这座位于杨浦滨江以长江口二号古船为核心的考古主题博物馆,将打造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古船与考古博物馆、全球一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国际航运贸易中心的展示窗口和人民城市“生活秀带”的文化地标。
  紧挨着杨浦大桥,处于杨浦滨江岸线中心位置,有一幢造型左右对称的双子楼,它就是永安栈房。这里原来是1921年创建的永安第一棉纺织厂,现存永安第一棉纺织厂仓库2座,建于1930年,旧称永安栈房。如今,永安纺织旧仓库华丽变身,双子楼东侧部分将以碳中和科技馆的全新面貌,在今年向市民开放。而西侧将建成世界技能博物馆,不久后将正式对外开放。
  世界技能博物馆以“小动作·大改变”为主题,设有“工具与我们的世界”“成功的全球运动”“技能发展与中国”“技能建设美好世界”“技能与基础科学”“技能与工业革命”等六大核心展区,藏有来自世界技能组织五大洲39个成员国家和地区以及全球合作伙伴等提供的与技能相关的珍贵藏品2000余件。在本月开馆时,拟先展出800余件展品。
  记忆有形,文化不息
  位于秦皇岛路32号的毛麻仓库,既是上海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杨浦滨江百年工业发展的见证。这座始建于1920年的建筑,前身是德商瑞记洋行于1895年创办的瑞记纱厂。
  毛麻仓库的建筑结构为四层砼板柱结构,平面布局呈长方形,屋顶为平屋面。建筑北侧有外走廊,内部为大空间,北侧西端设有一部室外楼梯,楼梯宽大平缓,具有仓库建筑的特点,室内空间宽大,除北侧外均设有高窗,柱顶端有放大柱帽,楼面顶板显露混凝土肌理,凸显了上世纪20年代的技术特征和工业特色。
  修缮后的毛麻仓库旧址,如今成为上海国际摄影节、国际时尚周等众多大型艺术展、知名品牌时尚新品发布的首选地,吸引大量市民游客慕名而来,正在成为沪上新的时尚潮流集聚地。如今,这里已成功举办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2020上海国际摄影节等人气展览等多场展览与活动,成为一处集聚和释放艺术魅力的体验空间,更是杨浦滨江的“文化仓库”。
  “生活秀带”加码幸福底色
  屹立在杨浦滨江的杨树浦发电厂,曾是远东第一火力发电厂,在上海城市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曾经的火力发电厂粉煤灰储灰罐,经过改造后成为了灰仓艺术空间。不仅保留了储灰罐黄灰色相间的金属立面特征,而且通过架设新的交通体系,注入观光展示功能后作为展示空间,举行艺术展览和活动,焕新成为了生态共享和艺术共赏的艺术空间。这座极具标志性的沿江建筑,从一楼到顶楼露台全部开放,每一层楼都拥有别样江景视野。
  烟囱、鹤嘴吊、输煤栈桥、传送带、清水池等,重新被赋予新的意义。整座场馆犹如一座迷宫,人们可以穿梭于筒仓内,自由探索每一楼层。设计采用朦胧界面的处理手法,将原先15米通高的封闭灰仓进行改造,整个空间的使用模式被想象成为一组完全公共的漫游路径,从底部的混凝土框架一直盘绕至灰仓顶部。
  今年9月,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杨浦滨江展在灰仓艺术空间开幕,艺术家们用丰富的艺术语言为公众呈现多元化的城市空间。这些作品既包括传统艺术形式,又涵盖数字艺术、装置艺术等创新元素,近距离了解我区各栋建筑背后凝聚的绿色智慧,感受我区各个公园生态宜游之美,让低碳成为生态之城的鲜明标识。
  从干灰储灰罐到如今的灰仓艺术中心,秉承“以工业传承为核”的设计理念,实现了工业遗存的“再利用”,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硬朗工业气质。
  走过生态与城市共存的灰仓艺术中心,在杨浦滨江,还有个绿意盎然的“空中花园”不得不提。层层叠叠的绿植、螺旋上升的钢结构、如同丘陵般自由延展的边界……“绿之丘”的建筑造型独特,远远望去,透露着浓浓工业风。过去,这里原为烟草公司机修仓库,始建于1995年,是一座6层钢筋混凝土厂房,其前身可追溯到1920年建立的怡和冷库。
  如今,这里焕然一新,人们可以从杨树浦路的缓坡,上至建筑二层,再漫游至滨江,好像跨越了一座城市中的山丘。工业风的钢铁森林,内部也大有乾坤。建筑的中央建有螺旋式扶梯,连通着各层的展厅,直达楼顶花园。回旋楼梯搭配天台花园,是不得不看的建筑空间之一。
  绿之丘顶楼有一段U型步道,提供270度观景平台,当漫步其间,有一种腾空临江的视觉效果,发现意想不到的美景。如今的绿之丘已然成为一座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公园绿地于一身,连通城市与江岸的综合体,成为我区新晋打卡地标。
  行走在杨浦滨江这条汇集红色文化、生态绿色和工业锈色的滨水景观带上,百年沧桑与摩登时尚,在这里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人们既可以在巨大的电站辅机厂厂房门口眺望历史,也能走入净水池咖啡厅品味咖啡书香,还能置身于“古巴比伦空中花园”中一览滨江全景。时时处处,被精心保留、融入自然生态的工业肌理,杨浦滨江是一部随手翻阅的百年中国工业进步的立体教科书。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