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最可爱的人追忆峥嵘岁月——杨浦军休中心军休干部、抗美援朝老兵杨慎安事迹
2023-07-28 听最可爱的人 追忆峥嵘岁月
杨浦军休中心军休干部、抗美援朝老兵杨慎安事迹
“老班长,我又来看你了,你还是这么年轻,而我已经老咯。” 在龙华纪念馆前,一位83岁的老人久久地站在烈士墙前凝望,热泪盈眶,他轻抚着牺牲战友的名字,缓缓地举起右手,向着牺牲的战友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他就是红山堡集体一等功获得者,抗美援朝老兵,来自杨浦军休中心的军休干部杨慎安。
艰辛磨难出俊才 一颗红心欲报国
1935年1月,杨慎安出生于四川省遂宁市一个贫穷的小山村。那会家中父亲病逝,母亲身患眼疾,目不视物,无法下地干活,年幼的弟弟更尚在襁褓中。于是十多岁的杨慎安毅然肩负起家庭和抚养母亲弟弟的重任。每天天还没亮,杨慎安就得进山砍柴火、割猪草、下午还去帮村里的乡亲们做一些如插秧,收稻之类的农活。从早忙到晚,也只能堪堪维持家里的生活。
“那时的生活真是黄连配苦胆,苦到家咯”每当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杨慎安的脑海中只有日复一日干不完的农活。然而,生活的困难没有压倒杨慎安,反而早早的培养出他乐观坚韧的性格,还练就一双跑得比谁都快的“飞毛腿”。
每天做农活后的短暂闲暇,他总爱听着村口的大爷那些红军的故事,心中开始慢慢滋生了那股对绿色军营的向往, “好男就要当兵,当兵就要当共产党的好兵”。
1949年10月,遂宁市喜迎解放,杨慎安家里也分到了土地,生活有了保障,同时村里还成立了合作社,母亲平时跟着其他妇女在公社干些力所能及的手工活,弟弟也逐渐长大,有了自主能力。这让杨慎安对新中国充满了感激之情,坚定从军报效的决心。
时间一晃就到了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得知消息后,杨慎安兴冲冲地跑回去,对母亲第一次喊出自己憋在心中许久的那番话:“娘,我想去当兵!我要去当共产党的好兵!保家卫国!”
母亲很支持他的决定,一边摸索着给他收拾行李,一边不断叮嘱“要多听首长的话,班长的话,战友的话” 。杨慎安热泪盈眶,抱着母亲久久不愿撒手。
在村头,母亲挥挥手与杨慎安告别,此时,十六岁的杨慎安军营梦才刚刚扬帆起航。
百战还生英雄色 沙场碧血擎赤帜
1951年6月,杨慎安随着志愿军第十二军三十四军100团入朝参战,凭着一身健步如飞的本领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通讯兵。
在第一次这么远离故乡和亲人的日子里,杨慎安尝到了孤独、寂寞和无助。于是他把精力都放在部队工作上,说来也怪,原来像野草一样疯长的思乡情也慢慢被克制住了,也很快在战友中脱颖而出。战争初期,各部队之间的通讯电话经常损坏,为了各部队之间联络顺畅,杨慎安等通讯兵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1951年10月这天,杨慎安接到来自连部的临时命令,要在天黑之前将情报送到位于海拔1000米山上的团部,杨慎安看了看已经西斜的太阳,二话不说,立刻出发,一刻不歇,一抹绿色的身影在山间快速移动着,终于在天黑前成功将情报送到。根据规定,送到情报后还应立刻回连部汇报,没想到,下坡路比上坡路还难。此时天已全黑,没有明显的山路,只有陡峭的岩石,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由于缺乏照明,杨慎安每一步只能用脚试探石头是否稳固,然后小心翼翼地攀缘而下,有时坡度过于险陡,还需要手脚并用才能顺利通过,只求不要滑下山坡。而且就算这样,还是遇到了一处十五米的绝壁处,往下看,黑漆漆看不到底,而且现在往回走,必然无法按时回连。杨慎安一咬牙,抓着身边的树枝,就往下跳,凭着从小练出来的经验和身手,在下落中多次借力缓冲,虽然还是摔得遍体鳞伤,但还好没有伤到筋骨,最终还是有惊无险地回到了连部。
1952年,杨慎安又随部队转进金城,参加官岱里反击战,当时敌军阵地就在前方三四十米处,由于保密需要,不能使用无线电。杨慎安接到命令,要从2号阵地送到3号阵地,五六百米的距离却隔着一道封锁线,有两杆机枪看守着不断扫射,杨慎安谨慎的向封锁线靠近,用树枝挑着帽子反复试探,来确认机枪的射击点,直到机枪不再射击,杨慎安迅速判断可能是敌人在换弹夹或者是枪有故障,趁这个机会,杨慎安一口气地就猛跑,就跑过去了。刚跑过去,脚脖子上一阵疼痛,原来是子弹打到石头跳弹打中自己,但幸运又一次眷顾了他,子弹仅仅是擦着肉过去,没有伤及骨头,杨慎安顾不得包扎,忍着痛一路小跑,再次完成了任务。
“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下战场!我这点轻伤不算什么,衣服随便裹一下就没事了。值得,金城官岱里反击战攻打红山堡战役胜了,我觉得值了!”对于,对这段回忆,杨慎安这么说道。
就这样,杨慎安在朝鲜战场度过人生中最重要的三年,随着一次次的战役胜利,一次次的完成任务,他也为自己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荣誉。1953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同期战友中最早入党的一批。1955年,升任排长,后又被调任连副指导员,团部干事。在战争中荣立个人三等功,集体一等功。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这是中国入朝志愿军们的生动写照。这些年来,杨慎安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什么英雄。他说:真正的英雄是战死沙场的烈士,而自己只不过是个幸存者。
老当益壮挥余热 岁月无声留芳华
1978年,杨慎安调入上海市第二军医大学,任干部处副处长,护理系副政委等职务。1990年,退休后的杨慎安由部队移交安置至杨浦军休中心军休四部,从军四十载,大半的岁月在军营里度过。
指着身上大大小小的伤疤,杨慎安笑着说,这都是抹不掉的“勋章”。退休后,旧伤时常发作,困扰着杨慎安,甚至心脏也做过手术,干休所的工作人员在“健康驿站”为杨慎安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为其体检,时刻关注他的健康问题。
“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很多时候还停留在书本上,作为战争亲历者讲述历史,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也是责无旁贷的。”杨慎安始终保持老党员、老军人、老英雄的革命本色,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只要有学校邀请杨慎安做讲座,他都会欣然前往。为青少年讲述战斗故事、传承战斗精神,积极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在青少年中弘扬优良革命传统。
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这位抗美援朝老兵,用自己的一生,见证了战争的胜利、祖国的发展,他的宝贵精神财富不断彰显出新的时代价值。当历史将接力棒移交给年轻一代时,他用伟大抗美援朝精神鼓励青年人,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继续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