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与责任的“高温”守护“生命线”
2023-07-18 如今,“高温之战”已经拉开大幕。
高温下的急诊室——工作量加大却依然有条不紊,医院急诊科团队“久经沙场”,对患者的“望闻问切”丝毫不敢掉以轻心,“快进模式”与“轻柔模式”切换自如。
高温下的血透中心——空气中弥漫着咖啡香和花香,轻柔的音乐回荡耳畔,“环境好”只是服务血透患者及其家属的第一步。小花代表达标、苦脸代表未达标,评估报告一目了然,全血透周期信息化管理,血透过程中“一对一”服药监督、饮食指导……“很亲切、很温馨,有一种家的感觉”。
高温下的夏令营——放假不回老家,报名当上志愿者,与青少年营员打成一片,是她暑期“战高温”的快乐,“因为想更好地认识自己,也想帮助身边的青少年,想让大家都能变得更开心”。
高温下的环卫工人与爱心驿站——他们为了维护市容市貌“背灼炎天光”,它们则为了一线户外工作者的坚守而坚守,“热个午饭,歇歇脚,喝口水”,爱心在我区街头传起了“接力棒”。
今天,带领大家走入我区的“战高温”现场
“快进模式”与“轻柔模式”切换自如
“晓英姐!”近日,一名老人被送入区中心医院急诊大厅。护士们将患者推到急诊科,急切呼唤着。“晓英姐”,是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杨晓英。
这位患者神志不清,只能缓缓张口呼吸,身体微微蜷缩。急诊医护人员马上给予生命体征监测,以及吸氧、开放静脉通道等抢救措施。杨晓英迅速赶到后多次呼唤老人,但没有得到应答。
家属介绍,老人患有轻度阿尔兹海默症,在养老院发烧呕吐,平时也不会说话。杨晓英从事急诊一线工作已有二十余年,急诊科的医护团队也是“身经百战”,大多有十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即使“久经沙场”,面对患者杨晓英丝毫不敢掉以轻心——结合腹部的开刀痕迹与家属的描述,了解到患者曾做过胆囊手术;通过心电图检查,发现了患者的房颤症状,随后,又做了一个腹股沟动脉血检验……
为老人盖上薄被,回到办公室,向家属详细询问患者的病情与既往病史,迅速写完病历,交代患者情况,如急诊科之“急”,杨晓英的这一系列动作仿佛电影进入了快进模式。“患者长期住养老院,很有可能家属对他的病情不甚了解。”她说。
当杨晓英再次前去查看患者状况时,“快进模式”切换成了“轻柔模式”——轻轻脱下鞋袜,以挠脚心的方式检查患者是否有突发脑血管疾病。做完这些,她细心地为患者穿好袜子,不忘把他的鞋子放在车床架子上。此时,老人被送去做进一步CT检查.
“夏季急诊科工作量比平时大一些,来就诊的患者重病、急病居多。治疗中,尽早收治危重患者和关注症状不显的患者是关键。”杨晓英介绍。
47岁的尚先生是一名装修工人,近日工作时突发高热,全身无力、意识不清,工友发现后拨打120将他送至市东医院。
到达医院时,患者已进入昏迷状态,伴有四肢阵挛抽搐,体温41.7摄氏度,属于典型的热射病,病情极为凶险,如不及时正确处理,会有生命危险。急诊科医务人员立即将患者置于通风处,并进行冰水、冰毯体表降温和冷水灌肠,同时控制抽搐,快速补液,当患者体温降至低于38.5摄氏度后,将其安全转运至重症医学科。
在重症医学科,医生继续对尚先生进行温度管理、脑保护、镇痛镇静,并予气管插管、有创通气。患者情况一度十分危急:出现横纹肌溶解、两肺炎症,予水化利尿、碱化尿液、抗感染;出现休克、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予液体复苏、精细化容量管理;同时纠正电解质紊乱,给予控制血糖、营养支持等综合救治措施。
“经过积极治疗,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次日意识恢复清醒,并成功撤离呼吸机,目前已治愈出院。”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叶旭辉说。
杨晓英提醒,一旦发现发热、头晕、头疼、乏力、恶心、呕吐、肢体抽搐等中暑征兆,应及时就医,切忌延误救治。
咖啡香、花香与关爱“相依相存”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生命线”。王女士是一位血透了二十年的“老病号”。高温天里,她每次要坐一小时的公交车来到区中心医院安图分部做血透,因为“这里环境好,医护技术好,血透完没有不舒服。”
米黄色的地板和墙面,前台最近新摆上了一台咖啡机,空气中弥漫着咖啡香和花香,轻柔的音乐回荡耳畔。等候区内,患者、家属或听着音乐闲聊,或翻看健康宣教手册……这里,好像颠覆了人们印象中血透室的样子。“很亲切、很温馨,和病友在这里聊天,有一种家的感觉。”患者胡先生说。
“环境好”,只是医院服务血透患者和家属的第一步。不少患者及其家属都经历过“情绪低谷”。帮助他们重树信心、配合治疗是医护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小花代表达标、苦脸代表未达标,在这里做血透的患者都领到过这样一张评估报告。“别看这个举动微不足道,但对于我们病人来讲,就是一种鼓励,一种安慰。”患者张女士说,科主任还经常会在查房时对这些指标进行讲解,告知注意事项。“对一个人讲的时候,一个病房的人都在听,这其实是很好的科普。”
据介绍,目前,杨中心安图分部血透中心共有200余名透析患者。医院采取管家式服务,把患者分成15至20人一组,每组配备专职医生和护士,把他们加入微信群。如此一来,患者遇到问题第一时间就能联系到医生。
“血透患者基本都需要终生治疗,时间一长,他们就会很消极,有时医生讲的他们也不太能直观地理解。”区中心医院肾脏科主任周蓉坦言,有时要让病人配合治疗,的确比较难,“于是就尝试把患者每季度的化验结果、临床问题用一个图表的方式,图文并茂地展示给他们,方便他们了解自己的病情,这样配合度也会有所提高。”
血透患者讲究三分治、七分管理。过去,护士需要不断在各个床位间走动监测患者的心跳、血压,防止随时可能出现的急性并发症。如今,医院引进的血液透析信息系统,为血透质量管理提供了“神助攻”。
信息系统能够把血透前的准备、血透中的监控和血透后的管理融合在一起,实现全周期管理。“所以患者一旦进入血透中心,他所有的信息,包括基本情况、用药、化验都可以清晰、动态地展示在医护人员面前,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动态的变化,对患者的血透过程进行精准调节。”周蓉说。
此外,医院实行血透药品院内保管流程。每月底,血透中心医生根据患者的血透化验指标调整治疗方案,计算出下个月的缴费项目和药品,一次性开具透析用针剂,由药剂科统一保管,用时发放,这样既免去了患者携带冷藏药品的不便,又确保了用药安全。
微信群里时不时跳出科普小知识;等候室内,各种科普讲座定期开展;血透过程中,“一对一”的服药监督、饮食指导……杨中心安图分部血透中心现有70台血透机,年治疗近4万人次,医护人员坚持以患者满意为标准,用爱与责任守候着“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