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课外校外教师公开教学展示活动——民乐项目、非遗项目公开教学展示活动

2023-07-07

  为深入贯彻《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精神,进一步推进本市课外校外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课外校外教师育人理念与专业素养的整体提升,展示课外校外教育实践与研究的新成果,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主办,开展了一系列上海市课外校外教师公开教学展示活动。
  6月下旬下午,由区少年宫承办的民乐项目、非遗项目专场在区少年宫进行交流展示。
  民乐项目:拉弦乐合奏《游击队之歌》
  民乐项目专场在区少年宫二楼排练厅进行交流展示。上海市科技艺术中心师训研究部主任王珏,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施红莲,上海市音乐特级教师、上海学生民乐联盟艺术总监曹建辉等有关领导专家出席,来自上海各个区县的近40名校外教师代表来到现场观摩,学习气氛浓厚。
  活动开始,周倩云老师展示了民族拉弦乐合奏《游击队之歌》公开课,在民乐合作排练中周老师以学习音乐本体知识作为主题,以爱国情感渗透升华,将民乐课程指南核心素养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课程中,同学们在周老师的指导下逐渐掌握顿弓、强弱对比与弱起节奏的演奏方法,提高了艺术表现能力。在集体排练环节,周老师启发学生体验作品的音乐情感与内涵,用音乐刻画游击战士的英勇形象,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生动的教学吸引了在场的专家评委和现场的老师们,课程体现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校外教育特色。
  随后,听课专家进行了听课点评。曹建辉老师提到,公开课紧紧围绕了项目课程指南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先进、主线突出明了,过程清晰流畅, 体现器乐教学的专业性,教学效能覆盖全体学生,具有课外校外公开课的示范作用。施红莲教授听完这节课后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技能与育人理念三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对新时代下的校外民乐课程提出了更高的期待,望在今后的课程中能够更多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创演,激发学生的能动力与创造力。
  观摩教师代表也发表了听课体会,他们表示课程的设计环环相扣,在注重专业技能的同时充分渗透了爱国情感教育,体现了新课标下跨学科的学习。通过今天的展示活动给大家带来了课外校外教育教学实践新思路、新方法、新成果。  
  非遗项目:杨浦弄堂再遇“非遗”
  非遗项目《杨浦弄堂再遇“非遗”》主题实践活动公开课在民族工艺馆进行交流展示。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钱初熹,上海市逸夫职业学校原校长、特级教师、上海市教育督学董文良,上海市科技艺术中心师训研究部主任王珏,区少年宫书记主任陈始佳等领导出席,来自上海各个区县的30余位校外课外教师代表亲临现场观摩。
  邬正平老师执教的《杨浦弄堂再遇“非遗”》主题实践活动聚焦杨浦弄堂生活,引导学生在探究弄堂生活的过程中,运用“五感”探寻其中的所包含的“非遗”手工艺。从杨浦市、区级“非遗”手工艺项目入手,探索其历史及文化脉络,帮感悟其中蕴含的杨浦弄堂文化内涵和上海城市精神。深入挖掘文化元素,通过创新融合并运用多种媒材的制作创新作品并在杨浦弄堂中进行展示,活态传承杨浦弄堂文化。
  公开课后,由两位听课专家进行听课点评。
  钱初熹教授表示本次主题实践活动课程目标聚焦杨浦特色文化空间,精准对接核心素养,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感官体验探索实践感悟,以跨学科的方式进行迁移,以促进真正意义的学习。
  董文良教授表示本次主题实践活动展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是问题的设计者,在单元教学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多样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上海市科技艺术中心师训研究部主任王珏表示本次展示活动展现了校外在内容、学生、环境、过程、教学策略的专业与特色,课程体现了素养导向。希望校外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从理念开始转型,成为素质教育改革当中的一个重要的力量。
  区少年宫书记主任陈始佳对科艺中心给予青年教师如此好的展现平台表示感谢,在展示准备过程中极大地促进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同时,她指出校外教育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努力实现校内外共同育人。
  观摩教师代表表示本活动课程内容新颖,邬老师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弄堂,在文化情景中认识非遗技艺,进而思考如何传承。教学方式有亮点,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开展课程。同时,老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作品,及时打分评价,很有借鉴学习意义。
  本次公开教学展示活动本次活动为课外校外教师搭建了平台,在时代发展中不断拓宽新理念、新思想,提升课外校外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能力。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