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真理味道” 望信仰大道——区医保局机关党支部红色观影活动
2023-04-13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弘扬“宣言精神”,激发局全体党员干部爱国热情,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初心使命感,近日下午,区医保局机关党支部组织局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及基层联系点居委会党员干部代表,开展红色观影活动,观看红色电影《望道》,一起感悟“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此次红色观影活动,既是一次生动的党课,也是一次与革命先辈的跨时空对话,更是一次披荆斩棘探寻真理的征程。透过电影,深深体会到百年前的热血志士们那份唯信仰与热爱不可辜负的精神,那份敢于在逆境中前行,勇于在黑暗中寻找光明,执着于在中华大地播撒真理火种的使命担当。
观影结束后,党员干部纷纷表示,电影带我们回到了100年前,走进了正在为国家为理想奋斗着的青年一代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勇气和担当,品味到了勇敢追寻真理味道的甘甜,我们将在新征程上继续奋斗、砥砺前行。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来听听他们的观后感。
谢 燕:真理的味道是甜的。电影以《共产党宣言》中文翻译第一人陈望道为核心,展现了其笃定恒心、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将其与挚友陈独秀、妻子蔡慕晖,以及众多学生的一生娓娓道来,向观众展示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有志者坚守真理与信仰的热血故事;以翻译《共产党宣言》为切入点,让我们看到了百年前大批知识青年追寻真理、坚守大道、崇高革命精神与信仰的热血故事。其中多个片段让我不自觉的眼角泛下泪水,粽子蘸墨水吃、集体划伤手臂、阿龙牺牲、新闻馆重建等等,都让人印象深刻。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彰显了中国的共产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救国真理的渴求,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正是这种甜,让共产党人有了追求的真理和信仰。回顾党的光辉历史,让我们深切感到,百年来尝到“甜头”的共产党人团结带领14亿多中国人,体验到了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自豪感、幸福感。
黄 浩:陈望道先生历经磨难和曲折,首次翻译了《共产党宣言》,为中国共产党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导,成为点亮旧中国黑暗里前途之灯的那根火柴,从而影响了一大批革命先驱。他担任《新青年》主编,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在国内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建党奠定了思想基础。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信仰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未来,作为医保局的广大党员干部,我们要向陈望道先生学习,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传承伟大建党精神,肩负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践行者及坚守者的使命。
许雅萍:“汝之砒霜,吾之甘饴。我一生,以翻译《共产党宣言》为荣。”电影以陈望道老先生的一生为主题,穿插起一个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以共产主义精神为指引、在夹缝中寻找光明的时代。尽管影片以望道先生为主线叙事,但片中对次级人物的刻画也极为饱满,尤其是阿龙的牺牲。接受共产主义思想成为纯真的积极的有理想的青年,确惨遭反革命政府迫害,直至牺牲没能见上亲身骨肉一面。或许,阿龙反映着许许多多同望道先生一样,英勇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并从未后悔的人们。他们用血肉和生命在黑暗的时代里奋力投进一束光亮。百年前的先驱者组成了黑暗中不灭的微光,最终照亮了逆境前行的道路。而今,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要砥砺前行、接续奋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时代面临新形式,新形式呼唤新作为,我们要通过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持续巩固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努力发挥所长,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异答卷。
江一平:看完电影《望道》,不仅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陈望道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同时让我感受到了浓厚的革命热情和爱国情怀,影片并没有对望道先生的文学成就做过多描写,而是呈现了一个爱国爱民、义正言辞、刚正不阿的志士形象。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我要秉承革命先辈精神,勇当先锋,敢打头阵,用行动展现共产党人本色;增强责任心,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在其位谋其政,在其职尽其责,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立足自身,肩负起属于我们的时代使命,把医保工作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事业,不忘初心,全心为民,追望大道,唯信仰与热爱不可辜负!
董 玥:在那个时局动荡,风雨飘摇的年代,陈望道先生日本留学归来任教,深受五四运动的感染,于是改名。改名为“望道”,就是追望大道的意思。望道先生更名是为立志,也是用自身的行动明志从限时翻译《共产党宣言》,到宣讲《共产党宣言》,再到主持《新青年》编辑工作、在复旦教书育人、筹建复旦新闻馆。一幕幕场景都深深感动着我。百年后的我们明白了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寻求解放的艰辛,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坚定地信仰共产主义,坚守本职工作岗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踔厉风发,勇毅前行。
张 路:电影记载了由陈望道翻译的首本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的全过程,在根深蒂固的东方传统文化体系之外,来自西方的这一先进思想,打破原有的思想文化结构,历经坎坷,最终成为中国先进分子改造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想武器。跟着镜头来到一百年前的中国大学,纯朴自然的师生情谊深深打动了我们,教师尽心地热爱着学生,校长把保护学生和老师当作责任,并为此不惜跟政府对抗,甚至愤而辞职。他们的仁义友爱之情、进步高尚之心,还有他们正直人格散发出的光芒,都值得我们当下所有党员为之叹服和敬仰!总体来说,影片在老戏骨们的实力演绎中,把我们带回一百年前,领略那个人心纯净、信仰如万丈光芒照耀并引领人前进的特殊岁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进步的精神文化价值,是一部极具感染力的影片!
金春湘:电影《望道》讲述了《共产党宣言》的中文首译者陈望道先生历经动荡变革,始终追求救国救民之真理的一生,以及他身边仁人志士寻找并坚持真理的征程。我深切感受了百年前以陈望道先生为代表的大批有志青年对理想的追求、对信仰的坚守、体会信仰与热爱的力量。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我要秉承革命先辈精神,勇当先锋,敢打头阵,用行动展现共产党人本色,增强责任心,把初心落在行动上,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立足岗位职责,带领全体社会服务部人员守正创新,踔厉奋发,不断在提升医保服务经办能力和水平上下功夫,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全面推进医疗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
汤莹婕:影片《望道》以翻译《共产党宣言》首本中文全译本为线索,讲述了革命先贤们在动荡的特殊年代的处境、选择与坚守。陈望道先生践行和坚守心中的道,从而被历史和人民铭记,一百年前以望道先生为代表的一群热血青年,为了挽救苦难的中国,他们前赴后继,不惜献出了他们的一切甚至宝贵的生命,才换来了今天繁荣富强的中国,作为一百年后今天的共产党人,更应该为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作出我们的贡献!我也愿每个人心中,都多一份为道而坚守的力量,让革命精神后继有人,这就是繁衍和传承的力量吧!
施 婷:观看电影之后,知道陈望道为了毕生追求真理,有率真鲜明的个性,有诲人不倦的师生情长,更有毕生执着于革命理想的忠诚坚定,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守护民族大义,用毕生所学为中国共产党贡献出自己全部力量。为翻译《共产党宣言》,他在义乌老家的简陋柴房里,用两条长凳架起一块门板,既作床铺又作书桌,不分昼夜、不问时间。也正是因为《共产党宣言》首本中文全译本的出版,有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让一代代青年人尝到了真理的味道。今天的我们,在仰望先辈的革命风范之余,更应该以先辈们为荣,追随他们的前行足迹,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上砥砺奋进。
朱燕玲:电影《望道》以陈望道同志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事迹为线索,表现了1920年以陈独秀、陈望道等为领袖的一代新青年追寻真理、救亡图存的精神。影片中,为了救民于水火,挽民族之沉沦,扶大厦之将倾,建崭新之国家,陈望道先生伏案耕读,以墨咽粮,潜心翻译《共产党宣言》,在宣传马克思主义上起到了先驱性的作用。无数中国青年知识分子追随马克思主义,为共产主义事业义无反顾、奋斗终身。时光变迁,望道的精神火炬已经传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这份从影片中汲取到的精神力量和热血将激励着我,更坚定了我勇做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的决心,以实干铸造时代,齐心续写国家新辉煌!
赵银环:电影以人名为片名,一语双关,展现了那个时代新青年们追随救国救民的真理大道这一坎坷曲折的历史故事,电影不仅演绎了陈望道从日本归来,接下翻译《共产党宣言》任务时废寝忘食,蘸着墨汁吃粽子的传奇故事,更是运用细腻的镜头语言描述了复杂纠结的人物情感,电影全程扣人心弦,朋辈之间从惺惺相惜到分道扬镳,没有一味否定功劳,从辨证角度展现作品,人物树立可圈可点,令人唏嘘感叹之余意味深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要走,唯有热爱和信仰不可辜负;时代在进步,未来在走来,我们在望道而行,肩负责任不负使命,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也应坚持自我,学会独立思考坚持真理。《望道》仿佛是一次百年对话,我从风华正茂正值青春的陈望道先生投射自身,从这位复旦老校长的一生点滴反观自我,我们望道而行远。
张 迪:电影以陈望道老先生的一生为主题,穿插起一个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以共产主义精神为指引、在夹缝中寻找光明的时代。从临时受命翻译共产党宣言,到冒着抓捕危险夜里为工人们讲解共产主义思想,再至面临生命威胁仍坚持筹钱创办新闻馆……在望道先生这些短短的生命缩影里,我们看到先生为共产主义热烈奉献的一生。
乐 琳:影片讲述了一个人、一段历史、一个大学。一个人是指,许多观众对陈望道是只知其人其事,不知他的性格和脾气。其实,所知其人其事也是碎片的,除了《共产党宣言》首译者以及复旦大学校长的身份,其他大概所知不多,影片提供了一个有性格和脾气的陈望道,而不仅仅是一个严谨的学者,甚至他的身上有他的同乡骆宾王性格的影子。从理解印刷厂工人罢工,到复旦大学新闻馆募捐,到师生抗议游行活动,陈望道的性格是鲜明的。一段历史指的是,《共产党宣言》翻译前后的波折,一般民众未必了解。一个大学——复旦大学在北碚办学之事,更为观众所陌生。而这一切,均通过一个人的故事和性格呈现出来,故而有现代革命史、高等教育史的文献意味,在对陈望道的丰富生动描述中,现代革命史、高等教育史也变得丰富生动起来。如此思想归旨,也是影片的魅力所在。
王丽莉:该部影片以翻译《共产党宣言》为主线,谱写了一代青年为信仰而献身的热血史诗。影片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望道先生背后那些热血横流的胳膊,“每个人都是望道者”的精神共鸣油然而生。“望道”不仅仅是陈望道一个人,更是那个年代坚守初心的一群人,是一段关于热爱与信仰的群像,共同的信仰是国家和民族存续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和力量源泉。新时代下,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共产党人,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应该时刻牢记初心使命,立足自身工作和生活,身体力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杨玉娥:通过观看影片,更深刻了解了一个政党从无到有到壮大的真实过程。《共产党宣言》为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揭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历史大趋势,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首次于1848年2月21日在伦敦以单行本问世,革命先驱充分认识到宣言里革命理想才能挽救中国,把它引进中国经历艰辛,把它发扬光大,深入人心,又经历了几代人付出生命的代价去证明,历史证明了共产党宣言是指路明灯,指引中国革命从黑暗走向光明。我于2022年10月3日被党组织接纳,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五十多岁了,经历着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从解放初的吃不饱、穿不暖,到现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更坚定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多么正确的决定。
周 斌:《望道》书写了以陈望道为代表的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理想信念的坚守,目的是让今天的年轻人了解百年前“同龄人”的精神状态,从百年前的青春故事中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影片以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首本中文全译本为线索,塑造了20世纪初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的群像——百年前,他们正青春,胸膛里满满的家国情怀,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无畏地探索着解救中国的真理。作为一部致敬信仰之作,《望道》向百年前以望道先生为代表的优秀知识分子致敬,也是向所有昨天和今天的“正青春”的信仰者致敬。
施 薇:《望道》以陈望道同志翻译《共产党宣言》为主线,刻画了100年前以陈望道同志为代表的一批爱国主义知识分子救国救民的艰难道路,串联出了一段完整的革命历史故事。观影结束,让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革命胜利来之不易,革命先烈们为了共产主义理想有立场有坚守,为了成立新中国奉献出了自己的热血乃至生命,让我深受触动与鼓舞,革命精神应当永远被铭记和传承。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创造未来,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要更加坚定政治立场,坚定理想信念,面对诱惑和困难要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坚守底线,不屈不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