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十年巨变 逐梦向未来 旧房改造解民忧 建设宜居新家园

2022-10-21

  十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更是奋进的脚步。这十年,杨浦房管人围绕住房民生改善不懈努力,我区百姓居住条件和人居环境显著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区房管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住有所居”的总目标,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把旧住房改造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因地制宜、分层分类加快推进,多途径、多渠道改善我区百姓居住条件,统筹提升房屋使用功能和居住品质,不仅改出了旧住房新面貌,也改出了老百姓新生活。
  一小区一方案,改造受益3.4万户居民
  作为老工业城区,我区原有不成套职工住宅约115万平方米,结构老化、厨卫共用、设施落后等问题凸出,群众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强烈。区房管局坚持能改全力改,多年来陆续通过成套改造、拆除重建等多种方式,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进各类老旧住房改造,完成改造102 万平方米,受益居民3.4万户,形成了鞍山四村、佳木斯路163弄、武川路222弄等一批亮点项目,提升了杨浦人居环境。
  探索拆除重建,改出原地搬新家的幸福感
  早在2007年,区就先行先试探索对无卫生设施、无法通过改扩建、抽户改建等方式进行改造的不成套住宅实施拆除重建、居民原地安置的改造方式,并成功实施了全市首个拆除重建项目佳木斯路163弄。目前已完成5个拆除重建项目,其中2018年启动、2020年竣工的武川路222弄7幢旧住房拆除重建,是我区历年来改造规模最大、涉及居民户数最多、签约速度最快的项目,不仅是我区探索区校合作,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的成果,也是按照《上海市应急抢险救灾工作管理办法》探索对抢险项目“治未病”型的改造案例,成为“留改拆”城市更新理念的实践典型。
  武川路222弄小区改造前共14幢房屋,其中7幢为2层砖木结构不成套房屋,产权人为上海财经大学。这7幢房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厨房、卫生间集中共用,配套设施落后,白蚁泛滥成灾。加之轨交18号线也于2018年6月正面穿越沿武川路3幢房屋,使得房屋的安全状况雪上加霜,居民要求改造的呼声强烈。
  2017年,我们通过拆除重建方式实现武川路222弄改造破局,将7幢不成套房屋拆除,在原用地范围内新建3幢3层住宅和2幢7层住宅,建成成套独用一室户住宅158套,其中153套用于安置居民,剩余5套房屋作为社区公建配套用房。2020年房屋建成,153户居民“原地搬新家”,迎来幸福新生活。  
  为顺应群众改善居住条件的迫切期盼,多年来,区房管局还不断拓展房屋修缮改造的内涵,从修破修旧向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宜居舒适度转变,累计实施小区综合整治303个小区、865万平方米。2018年以来,对标更高标准、更高水平,坚持“内外兼修”和“补短提质”,对全区10年以上未进行综合修缮的老旧小区分步推进“美丽家园”建设,累计实施改造143个小区505万平方米,涉及房屋2523幢,受益居民约10万户,建设形成辽源西路190弄、唐家塔小区、鞍山四村、国定路600弄等一批亮点小区,大大改善了小区居住环境和城区整体面貌,交出了一份份让我区百姓“住有所居”的暖心答卷。
  聚焦安居宜居新期盼,推动旧住房成套改造再提速
  目前我区还剩余未改造不成套住宅(含小梁薄板房屋)约13.4万平方米,旧住房更新改造将成为未来城市更新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我市“两旧一村”改造攻坚战的工作部署,区房管局将坚持应改尽改,能改快改,进一步摸底梳理区域成套改造工作底数,加快谋划制定全区不成套房屋改造的统筹方案和实施计划,使成套改造更好实现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与保障人民健康安全相融合、提升环境品质与增强城市韧性水平相融合,让老旧住房有“颜值”更有“品质”、能“安居”更“宜居”,进一步彰显杨浦人民城市宜居魅力。
  翻阅杨浦房管十年答卷,一串串数据、一件件实事,让我区百姓安居宜居的梦想铺展成现实。站在新起点新征程,杨浦房管人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根植人民,以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目标,凝聚起房管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伟力,为开创房管事业新局面、满足群众宜居新期盼、提升民生福祉新水平、建设宜居城市新标杆不断接续奋斗、贡献力量。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