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导师在身边 居家学习“云相伴”

2022-05-16

  封控期间,他们让学生的线上学习充满乐趣!作为最早开展全员导师制试点工作的区域之一,我区建立了全员导师制工作的定期研究机制,以课题、项目为指引,不断深化基层全员导师制实践指导。

  在线学习伊始,我区教育系统及时召开在线全员导师制工作例会,总结前期工作,指导学校结合我区生命教育一体化的区域特色,以生命教育为视野开展线上导师工作,及时关注学生状况和心理健康;根据学生成长发育的身心特点和当下疫情防控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激发生命成长的潜能。

  共情陪伴,克服心理焦虑

  作为打一小学一(10)班的“手拉手导师”,朱玄老师综合考虑自己的特长——美术和心理,及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从绘本入手,呵护学生心理健康。

  考虑到孩子们可能会产生紧张、害怕的情绪,朱老师选择了绘本《我的情绪小怪兽》,通过晓黑板发送图文并茂的故事小视频,鼓励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读一读,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各种情绪,并找到应对方法。此外,朱老师还鼓励孩子们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来调节情绪,表达自我,增进和父母的交流互动。

  开专属“学习群”,做课前“打铃人”

  二联小学的小刘同学线上学习“状况百出”:走错老师的课堂,错过上课的时间,甚至连着几天不交作业……郭磬玉老师是小刘的导师,发现小刘缺课后,她第一时间联系了小刘的妈妈,妈妈向导师吐露了许多无奈和担忧——孩子爸爸在外地工作,自己又做了志愿者,无法顾及他。了解情况后,郭老师拨通了小刘的电话,和他沟通交谈。小刘说,自己一个人在家,要是妈妈能帮助一下,一定会好好学习的。

  郭老师接收到了小刘的“求助”信号,随即和他讨论起解决的方法。在征得他的同意后,为他量身定制了“线上学习群”。打这以后,每天早上,郭老师就变身成小刘同学的专属“上课铃”,提醒他准时观看“空中课堂”。渐渐地,小刘适应了线上学习的模式,还没等“铃声”响起,便已经早早地做好了准备。除了学习,郭老师还在云端给予小刘无微不至的督促和指导。“小刘,记得劳逸结合,做完作业,做做眼保健操,多往远处看看。”“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随时可以来问老师哦……”

  甜蜜有约,情暖“生”心

  每星期最后一节语文课,是二师附小三(3)班孩子们最期盼的。因为临近下课,语文老师朱密华必会给每一位孩子带来惊喜——拆盲盒。

  最近的六个盲盒分别是:共性的奖励为人人获得18积分,因为每一位孩子都在一周内认真上课,积极互动,按时完成作业,作业质量极高;第二条是完成一个小家务,如:扫地、擦桌子、整理房间、学做菜等,掌握劳动技能;第三条是亲子互动。在第三条的某一个选项中,会有个雷打不动的内容——“甜蜜有约”,选中的孩子在周末和朱老师来个“空中约会”。此时的朱老师会转变身份成为一位暖心的心理老师、知心大姐姐,耐心地在线上陪伴孩子们。

  最近的这一周,选中“甜蜜有约”的孩子共有12位,朱老师又特意把爸爸妈妈都在抗疫第一线的孩子邀请进群。大家展示自己的新技能或者创作发明、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快乐、倾吐自己的烦恼、提出自己的困惑、点赞家人是抗疫英雄……一小时内,朱老师是一名忠实的听众,是一名耐心的调解员,更是一名快乐的欣赏者。

  宅家也能“赛跑”!

  二师附小三(3)班班主任龚春娟老师引导班级学生成立了10个学习小组。龚老师明晰组长们的任务和责任,在培养学习自驱力、鞭策自我效率提高的同时,要促进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合理规划时间、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在家长们的协助下,10个学习小组很快建立了各自的小群,进入小组学习模式。龚老师不仅关注自己所执教的英语学科,其他学科作业也会一并关心和提醒。对于个别动作慢的孩子,她会向组长了解原因,根据需要联系孩子或家长,帮助孩子尽快赶上大家的步伐。此外,每天的“晒单”时刻,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小组作业完成的情况反馈,以此激励自己进一步保持或是努力学习“追赶”其他优秀小组。一周后,龚老师进行所有小组的综合考评,最优秀的小组中,组长再总结推出本组的最优秀组员,让榜样的力量不仅在小组,也在班群中不断“放大”。

  孩子们轮流担任组长,借助“云班会”平台分享经验,在小组里提醒作业、分享课堂笔记、互相讨论答疑、交流学习心得、云上才艺交流……小组长还能收集组员的困难和需求,及时反映给老师,帮助老师掌握学生的动态,成为老师与学生间的“桥梁”。

  陪伴,让彼此更坚强

  作为控二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导师,方美霞老师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同学们的身体健康、居家情况、精神面貌等。上课用品准备好了吗?每个人都到齐了吗?方老师的陪伴无时不在,只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居家作息和学习习惯,了解学生线上学习遇到的任何问题,及时沟通,立刻解决。

  天天关在家里,怎样让“坐不住”的学生精神饱满地度过每一天?方老师想到了音乐的力量,选取厦门六中、清华老年合唱团等积极向上的歌曲分享给同学,激励大家用满满的正能量面对每一天的生活。此外,方老师抓住每一个活动的契机,经典诵读、悠扬唱歌、快乐运动,引导亲子互动,让父母的陪伴给孩子带来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

  探索精彩,温情常伴

  内二小学的小陈同学活泼、开朗,但上课时会不自觉地做些影响课堂纪律的事情,让老师们对她又是喜爱又有些头疼。成为小陈同学的导师后,薛瑛老师对小陈的家庭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很忙,小陈的家庭教育有很多落在奶奶的肩头。当小陈同学在学校表现不佳时,薛老师会耐心地与小陈奶奶交流,一同分析小陈的情况,给出一些实际可行的建议。薛老师还会表扬小陈同学在校的闪光点,给予正向激励。时间长了,小陈和家长不再觉得与老师谈话是件令人紧张的事情,而是增进了解的交流方式。

  这次疫情,小陈同学因为同住楼有密接,先后接到了2次居家隔离通知。薛老师定期与他们保持沟通,让小陈同学在特殊时期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驱散隔离带来的紧张和焦虑。此外,薛老师建议小陈爸爸在家耐心地引导小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老师、家长的关爱下,小陈不断成长,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家校沟通,护航安全

  在线上家长会上,翔殷路小学学生小叶家长在讨论区的“家长双职工,无人照看孩子居家学习”的留言引起了沈慧芳老师的重视。作为班主任,也作为孩子的导师,沈老师在家长会结束后立刻打电话与小叶家长联系,了解到孩子父母为双职工,妈妈还是医生,希望孩子能够到校线上学习。沈老师第一时间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也快速审批通过。为了保证孩子到校线上学习的安全,沈老师和孩子、家长一一确认到校学习的防护措施和要求。每天,沈老师到电脑房、休息教室、操场观察小叶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放学时将孩子交到家长手上才结束一天的工作。

  然而随着疫情形势越来越严峻,小叶不得不转成居家线上学习。为确保学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环境的变化,沈老师继续保持和小叶以及家长的沟通。当小叶说到自己在家会觉得无聊时,沈老师给小叶提供了多种方法——唱唱歌、听音乐、跳跳操、搭乐高、画涂鸦、学本领、玩游戏,也可以和伙伴聊聊天,鼓励小叶多多尝试。沈老师的陪伴、对小叶的问题认真且耐心的解答,让小叶迅速适应线上自主学习,让居家生活快乐起来。

  “私人定制”开启!

  针对有特殊指导需求的学生,杨浦小学郑贝贝老师会提供专业、高效的“Noon—私人定制”服务,用全面关爱、有情互动为学生酿造满满的幸福感。

  有孩子因居家产生一些情绪,比较抗拒递交作业,郑老师便在第二天“Noon—私人订制”时间邀请同学进入网上会议室,和她面对面沟通,帮她舒缓情绪,给她进行一对一的知识补习;班中一对双胞胎的妈妈,此次作为医护人员进入方舱医院,郑老师得知以后,利用“Noon—私人订制”时间和学生爸爸沟通,了解学生的居家生活和学习状态;郑老师还利用“Noon—私人订制”时间,主动联系班级学生,在云端开展线上思维导图展示活动,学生们在导师的指导下,将思路导图和自己的体验发送到云端,分享自己学习数学的乐趣……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怀德路第一小学的班主任们“线上”坚守在学生的身旁,将阳光与爱洒进他们的心田。

  二年级的马琳老师在得知小洋同学因家人被隔离而错过了直播课堂,她第一时间致电安抚小洋及其家人的情绪,并为他单独开设了一个直播课堂;三年级的段丽丽老师在原班主任休产假期间挑起重担,以十二分的爱心去关注和辅导学生。有同学“网课”问题不断,段老师一一为他做好规划,将线上教学需要的设备和操作方式做了精细化指导,确保同学能够顺进行在线学习;四年级的步捷老师面对班中不自觉的孩子,每天都会在课余时间和他们视频通话,进行一对一的英语学科辅导,督促他们不掉队,增强线上学习的自信心。

  解家长之忧,将快乐带给孩子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吴亚娟老师在居家学习的第一天晚上就分别对家长和学生进行了两次电话联系了解情况,给予鼓励。同学中有一位二年级的学生,家长由于工作关系无法陪伴上课,也不想让孩子到校看护。吴老师知道后主动向前一步,让小朋友添加她为微信好友,有事情也可以随时和她联系。孩子第一次添加了家人以外的好友,他觉得很新奇,也很欣喜。随后,吴老师的时时关心让孩子能用最快速度适应居家学习的节奏,也解了家长之忧,让家长感到无比的放心。

  当知道“春日见面会”要开始的消息,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徐春老师所导的孩子都激动极了,因为终于可以看到小伙伴啦!孩子们在见面会中聊着最近的学习、与家人的互动情况、自己创编的亲子游戏,一张张笑脸从屏中溢出,流淌进了导师和孩子的心中。

  身边的好导师,让线上教学也充满“爱”的温度和“心”的色彩,我们共同期待欢聚时刻,携手共渡难关。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