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文化馆奋战防控一线 温暖邻里之间
2022-05-09“疫”起加油
携手抗疫 温暖邻里
在当前全市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区文化馆的广大党员、团员、骨干挺身而出,前赴后继,冲锋在前,在疫情排查、小区封控、核酸检测、开团买菜、分发搬运、消毒物资、采集信息、统计数据,协助创建“无疫”小区等工作中当先锋、作表率,为居民们解决“最后100米”的后顾之忧,暖暖的人情味在小区里传递着……
区文化馆青春先锋队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
“疫”不容辞,使命担当
区文化馆馆长董炜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文旅人的初心使命,下沉一线作为社区抗疫力量的一员,接受街道统一指挥调配,与基层干部群众并肩作战,加强街道阳性患者转运及核酸检测等工作,同时加大防疫科普宣传,引导提醒广大居民做好自身健康防护,用心用情协助解决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后顾之忧,以务实的姿态迎接挑战,更科学、更系统、更高效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守护百姓的生命健康,共创“无疫”社区。
此前,董炜在得知社区即将封闭进行核酸筛查后,立即主动联系居委报到,成为一名志愿者。有核酸检测时,早上六点半就穿上“大白”到达点位,负责维护社区核酸检测秩序、帮助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完成预约登记等工作,没有核酸检测时,就加入分发抗原试剂、发放物资的队伍。早出晚归是常事,心里想的却只有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社区的一员,疫情当前,我必须主动站出来,力所能及地为大家服务。”
“脱防护服每一个步骤,手的每一个部位都要消毒,冷静专注认真仔细,最后到家鞋底消毒。务必做好消杀,手机也要酒精擦拭。”、“口罩不要长时间不换”、“面罩戴起来”、“防护服穿脱视频再看一下”。这是董炜在微信群中的留言,作为区文化馆馆长,她深知自己责任在肩,即便是忙碌于社区志愿服务,仍不忘扫一眼信息更新,提醒馆里的志愿者们注意防护。她熟悉手下的这些兵,他们有激情、有担当,但是……“作为馆领导,我有责任把他们安安稳稳地都带回来,文化馆里一个都不能少。”董炜坚定地说,在她的词典里细致和安全是拼出来的。
齐家上阵,温暖相伴
从3月中旬的那一刻起,杨格接到通知便义无反顾投身到大桥街道社区志愿者抗疫一线。在一开始的仓促忙乱中快速摸索合理的方法,理顺思路分工负责,顺利完成浦罡小区全员核酸检测。之后,他又第一时间主动向居住地五环居委报到,勇挑重担,总负责本社区志愿工作。他合理利用之前的实践经验,把本社区的核酸检测安全高效地完成。然而,封控期间社区志愿者工作,除了核酸检测、抗原自测以外,其实还有更多任务,快递的最后一百米派送、阳楼的分类管理、政府物资的发放、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理、楼道的消杀、居民的配药、居民生活必需品的团购协调落实,志愿者防护用品的领取发放等等各项,居住在六楼的他,每天上下楼几十次……
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在挨家挨户上门抗原检测中他了解到小区大约70%以上都是老年人,不少独居老人平时有家人常来照料,但封控期足不出户,他们的饮食怎么办,生活谁照料?于是,他全家总动员,三人除了齐刷刷都投身在志愿服务一线,有序完成各项任务以外,还要分工合作,把封控前家里囤购的菜品资源合理搭配,主动帮楼内的两位独居老人准备营养丰富的爱心餐,并时常去关心他们的生活和需求,免除其家人的担忧。默默无闻的付出,邻居们看在眼里,暖在心里,非常时期有他在尽心守护,感觉很安心。
他儿子说,老爸从小教育他“做人一定要以诚待人,用心做事,常怀感恩之心,一个人要有多少光,就发多少热”。
如此朴实,而更暖人心。
守护家园 有你有我
爱与你同在,爱在上海
高素华家住殷行街道,是我区最先实施封控的区域,她第一时间响应号召,到国二居委报到,配合所在的国和大楼进行志愿服务工作。
她负责在每一次核酸检测时协助查看居民二维码以及控制人流量。国和大楼每层8户,为了保证安全间隔有序采样,她充分发挥自己平时组织演出活动的催场经验,1户进电梯、3户电梯间等待、4户在走廊等待、下一层在家做好准备,从16楼依次向下推进,既减少了人员的聚集,又缩短了检测时间,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大楼居民的焦灼情绪。
远亲不如近邻,封控期间,国和大楼210名居民在27名志愿者、从安徽来进行核酸检测的医务人员和街道居委夜以继日奋战一线的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互帮互助,团菜、发物资、收垃圾……你帮助我,我帮助他,点点滴滴汇集成一股暖流,温暖着足不出户的每一个人。
“爱与你同在,爱在上海”,这是她谱曲的原创抗疫主题歌曲《爱与你同在》中的一句歌词,如歌的旋律唱出了如今国和大楼,乃至整座城市之中涌动着的阵阵暖流,守望相助,共克时艰。
守望相助,温暖传递
于岚就是其中一位勇于逆行、甘当先锋的卫士,自3月14日接到通知起,她便二话不说地加入到社区基层抗疫先锋队中。
别看她身材娇小,却在这次抗疫大战中承担了大量的社区志愿者工作。一开始,手忙脚乱、没有经验,她便多方收集、听取居民的建议,并带动自己的父母一起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经过了一个月的实战积累,通过不断思索,如今她总是能够对社区核酸检测提出自己的宝贵建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与配合下,现在小区的核酸检测工作已然井井有条。除此之外,她还主动帮助团长分发物资,帮居民传送快递,始终以入党积极分子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毫无怨言,发挥主观能动性,带头上阵。
明园村小区70%以上都是老年人,由于子女封控在不同的社区,老人们的饮食起居就成了最大的问题。注意到这一点的于岚,同父母全家三人在做好社区志愿者工作的同时,经常对他们嘘寒问暖,帮他们团购物资,询问他们有什么需求,从自身做起带动社区居民帮助身边老人,齐心协力,共克时艰。
守护家园 有你有我
一家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一个党员一面旗,党员不上谁上,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为这样一个党员家庭点赞!
愿山河无恙,上海如初
张翰所在的殷行街道闸殷路81弄居委,人口多、老年人群体占比大、居委人手少,疫情防控压力巨大。所幸,在居委干部的带领下,组建起1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防疫工作有条不紊。
什么是志愿者?志愿者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他穿过“大白”核酸扫码,也披过“小蓝”秩序维护;发过抗原,搬过大米;喊过楼、跑过腿。同时,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居家期间他拿起画笔,用自己的作品记录生活,创作了《虎年抗疫系列》、《绿马》等宣传防疫的作品。
他说,“同千万的志愿者一样,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志愿者,身上没有什么精彩的故事。和医务人员、居委干部相比,我所做的微不足道,只是尽一个市民、一个志愿者的本分,仅此而已。”但是,每一份力量都弥足珍贵,万千平凡的志愿者汇聚在一起,便成了最温暖、最坚强的力量。这些日子里,辛勤的医护工作者、忙碌的居委干部、默默奉献的志愿者一起,为了“山河无恙、上海如初”这个大家共同的愿望,夜以继日、无私无畏,他们每一天都是故事、他们中的每一位都是英雄。
疫情当前 责任在肩
殷行街道中原路60弄小区从3月26日开始封控至今,小区内涌现出多位热心志愿者,居住在6号楼任职于区文化馆的群文工作者吴霜嵘也是其中一位。
3月下旬,吴霜嵘同志照常出门上班,走到门口突闻小区封控,作为本小区居民群众,他不假思索的第一时间来到中原路60弄居委会,主动报名担任“志愿者”参与一线工作。
经居委的统一安排,吴霜嵘同志主要负责发放抗原检测试剂、指导居民有序摆放生活垃圾及小区内“夜间清零”值守任务。疫情期间,吴霜嵘同志的爱人无法回到上海,他要在做好抗疫工作的同时独自一人照顾孩子。每天,他都早早起床,做好家务、安排好孩子的生活后,便立即投身抗疫工作。有抗原试剂发放任务时,他配合楼组长挨家挨户的给居民们发放抗原检测试剂,做到一户不漏,并提醒每户人家按居委要求在指定时间内完成检测、上传检测结果,之后耐心指导居民们有序摆放生活垃圾,天黑后再准时晚班上岗,看护好社区每一位居民,践行每家每户“足不出户”。
担任社区志愿者的同时,他还是楼栋的联络员,负责及时为楼栋居民传递居委发布的各类防疫检测信息和生活须知,此外,特别关注楼里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有小孩的外地务工居民等,送上必要物资并帮助其团购生活必备物资,获得楼栋居民们的一致好评!
作为一名区群文美术工作者,吴霜嵘同志不忘自己的专业,以“艺”抗疫,在居家办公和完成小区志愿者工作之余,拿起画笔,绘制了《全民核酸》、《整装待发》、《隔离病房》、《空中课堂》等一幅幅精彩的美术作品,并辅导他的孩子也参与抗疫主题创作。据悉,他的抗疫主题原创美术作品已发表于市、区网络线上展览展示。自己创作之余,作为上海杨浦画院秘书长的吴霜嵘,和院长及画院办公室成员共同发动我区书画家一起参与美术书法主题创作,并于4月初发表了一期《上海杨浦画院抗疫原创书画作品线上展》。
“我将一如既往地克服种种困难,为我区的抗疫工作,为小区的居民的生活而努力,当好‘志愿者’、当好小区居民的‘好邻居’!”忙碌了20余天的吴霜嵘如是说。
有一分热 发一分光
3月中旬,许宗文在得知自住小区要开展全员核酸检测时,主动前往殷行街道报到并立即联系小区居委,即刻就加入核酸检测志愿者队伍。那日开始,她几乎每天都在做志愿者,无论是小区至今的12次核酸检测,还是给邻居配药、送菜、送快递、发放抗原试剂,志愿者队伍里一直都有她的身影。
没有一个志愿者只做一件事。“请微信健康云打开二维码,不会的人找我!”老小区里老人多,网上预约二维码对不太会用智能手机的他们来说是比较困难的,需要智慧、爱心、耐心,许宗文每次检测都会总结经验,提前做好预案,第一次核酸后留下的记录会提前替居民申请好并打印出来,下一次再核酸前将二维码交给楼组长现场发给老人们。“请打开核酸码,没有核酸码的人请把身份证拿出来,一人一条线排队,紧跟队伍往前走,谢谢您的配合。”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许宗文还兼顾了队伍秩序维护的工作。一句“提前打开核酸码”的通知,需要反复提醒、再三强调,只是为了让居民们不要等候太久,让检测流程更流畅,她想到用亲切的沪语和标准的普通话提前将注意事项录制在喇叭里,这样就能腾出双手为不会手机申请的居民及时解困。随着小区内病例的不断出现,部分志愿者被封在了楼里,许宗文及时转岗负责试剂传递“这是第十人,这是新管子”为了防止出错,她会和医生提前打好招呼,不停的交接“暗号”。
志愿者随时候命,哪里需要哪里搬。小区核酸检测时间经历过数个清晨、正午、子夜,可是无论何时,只要居委集结号一吹,大家都第一时间放下正在做的事,赶来集合。自从装备“小蓝衣”变成“大白服”,大家都知道“大白服”的宝贵,居委干部平时都舍不得穿,留给内场志愿者核酸检测的时候穿,所以几次长时间等待医生到来,志愿者们都不吃不喝的穿着直到核酸检测结束。这时,许宗文会发挥专业特长,用漫画“装点”大家的衣服,不仅标注各自的岗位,可爱的卡通形象还可以分散胆小孩子的注意力,活跃气氛,缓解孩子们的紧张情绪,让孩子们的采样顺利进行。在大家的默契配合下,核酸检测效率不断提高,居民的配合度和满意度也都得到了提升。
志愿服务暖人心,百家共话邻里情。“这场疫情最大的收获是拉近了邻里关系。”平时两点一线的许宗文由衷感叹。疫情前,她从来没有关注过小区几栋楼,没事也不会找居委,邻居见面也不相识。因为做了志愿者,才知道小区共有39栋楼,900多户居民,总人数2000左右,居委会5人,内场(相对固定)志愿者30人。谁家缺这个那个,社区群里“吼”一声,八方来援,许宗文和其他志愿者们一起帮邻里以物换物,小到葱姜蒜、柴米油盐,大到一箱箱蔬菜、水果、牛奶、尿片等,仿佛自己成为信使,传递着友爱,温暖又那么自然而然。她还几次协助居委给社区老年人配药,生怕出错,她一遍遍的计算金额,核对好几遍医保卡、药品信息,几次为居民送药上门至夜深。作为相对“资深”志愿者之一,很多邻居都开始认识许宗文,对她的工作都给予高度的认可,一声声感谢,一句句鼓励都让她觉得很有意义。在熟悉社区工作后,她还会主动联系居委干部,及时提出好的工作方法及经验,她将社区当成自己的家一样悉心经营。社区里有许多出行不便的居民,她会送货上门;有心理恐慌的居民,她会安抚情绪;面对蛮横无理的居民,她有理说理;偶尔也有不遵守防疫规则的居民,她会第一时间冲上前去制止。
眼里有光,才能看见光。在在志愿者队伍中,许宗文有幸识了很多志趣相投的人,觉得他们可爱又可敬,有为了更好的完成突发工作,长期睡在居委的志愿者队长大老王,有热心居民民生保障,化身居委团长负责人的派派,有舍小家为大家的年轻妈妈聪聪和小葛,有身材高大性格温柔的新上海人文文……还有刚踏入社会的青葱少年,近七旬花甲老干部,他们中不乏共产党员的身影,他们的积极参与,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作为文艺工作者,许宗文拿起画笔,以现实为题材,创作了“疫情下的暖暖系列”漫画作品,展现千万名抗疫工作者的缩影及上海人民在面对疫情时的生活状态,希望给正在抗疫中的每一个人带来会心一笑。
社区助力 同心守“沪”
在区文化馆奔赴一线、积极参与社区防控阻击新冠疫情的队伍中,来自非遗保护与培训调研部的万顷波同志就是其中一员。
已向居委报到参与志愿工作的万顷波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需要做一个科学的时间规划。此前,因为爱人要下沉街道所在居委,这个家被拆成了两半。担心远在杨浦的妻子、担心住在隔壁小区腿脚不便的外婆,最担心的还有疫情停课对才上幼儿园小班女儿是否会有影响,好在父亲第一时间住到了万顷波家里,两个男人一个娃的家庭组合暂时稳定下来。
2020年,万顷波同志曾经去往一线隔离点工作过,又在今年3月前往大桥街道“长阳公寓”做志愿者配合核酸检测工作,过去的抗疫经验让他在工作中有了一定经验。在4月1号浦西全面封控的前两天晚上,他就提前想到了老年人可能不会预约核酸检测的问题,主动完成了为自己所在一排4栋楼宇里的老人扫码截图的工作,尽可能保障核酸采样工作有序进行;细心观察的他也提前想到小区内养宠物的居民可能面临无法遛狗的难题,提前进行劝导,安抚居民情绪。志愿服务过程中遇到有居民在封控期间想出门散步、核酸排队时距离不足、居民做饭存在安全隐患等等问题,都被他细心耐心、将心比心的一一化解。
“我还是很感谢我们小区的党支部书记在时间安排上给予我的照顾,同时我们这个小区人口不算太多,路况相对简单,加之志愿者人数也达54人,所以除了核酸检测和保供物资分发外,多数时候我还是有自己的时间的,核酸检测时在外围维护秩序、每天两次每次两小时的固定巡逻,分发保供物资时的分包。”万顷波用这样的话来概括这段时间的情况。
现在,根据街道部署,居委调整了原有巡逻时间,相较此前的志愿工作,万顷波也尝试了一把新的身份“两个社区的牛奶团团长”。资源对接,资质核查,发布信息,开团公示,一个不少,对于万顷波来说尽可能把能想到的都想到、能坐实的坐实,为老百姓解决迫切需求的同时尽可能不影响居委的日常工作,这是他给自己这个“团长”设定的责权范围。
“观察下来,疫情中的社区,人与人之间开始‘走近’,互动交流的同时也促进彼此信赖。另一个方面,无论是‘楼长’还是‘团长’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社区发展注入了澎湃的动力,希望我们同心守‘沪’,坚信上海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万顷波如是说。
春天已来,静待花开
徐晓婧居住的小区共有5个片区,集合了老公房和商品房,1000余人的规模在四平街道来说算中等,面临着大多居民区的情况,老年人居多、房屋过于密集、公共区域狭隘,这对防疫来说都增加了极大的困难。
3月下旬报道后,她便穿上防护服,化身穿梭在老公房间的一抹蓝。接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分发抗原,一盒25个拆分成一户一份,看似简单,操作起来却也不易,练就了她流水线似的操作;核酸检测时,她的工作就是维护好附近几栋楼的秩序,提前为大家准备好二维码,保证一户不漏的完成检测;分发物资时,她又成了楼栋里为数不多的劳动力,一箱箱蔬菜清点分发,负重跑上六楼,一次又一次。
4月初,徐晓婧接收了一份特殊的志愿工作,成为了小区防疫志愿者队长。接到任务后,她积极与居委会对接,商讨相关工作。在居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在4月中旬发布了第一份小区防疫日报。与此同时,为了加强小区志愿者队伍力量,积极发挥党员冲锋在前的作用,她整合小区现有志愿者人员分成两队,分工合作。徐晓婧所在的志愿者一队是由报道党员志愿者们和热心业主们组成的,主要负责团购保障、小区公共区域消杀以及其他机动类工作。团队会提前一天根据志愿者的时间进行隔天的分工安排。为了更好的保障团购工作,她和团队的成员们共商拟定了《告团长书》、《团购登记表》和《团购报备表》。开团团长主动加群填写表格,团购组根据团购物品全力配合卸货、消杀和分发工作。消杀组的物资是由小区居民集资购买的,每天20:00定时对小区公共区域进行消杀,而在封控楼里的党员主动担任起了志愿者工作记录的工作。
“我很荣幸在这样一支无私奉献、团结友爱的团队里。大雨里、太阳下、晚风中,所有的志愿者都无怨无悔的为小区尽着自己的一份力。小区尚未解封,我们,还在努力。”尽管忙碌疲惫,她却毫无怨言,“这20多天里,在我们小区发生着让我感动的事情,团队的志愿者们凌晨还守候在大门外,居民集资为志愿者购买防护服、消杀装备,00后的大学生向孤老们捐献了400个鸡蛋,不知名的热心业主购买了几十份豆制品送给需要帮助的人……上海的四月显得特别苍白,然而我却因为这段特殊的经历认识了无数‘门牌号’好友。”
春天已来,静待花开。愿疫情早日结束,岁月静好,你我安然。上海加油!志愿者们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