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江南文化 深耕美育沃土——区少年宫开展“‘艺’路同行”云教研

2022-04-20

  为了深化校外教育的改革发展,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为每一个生命的成长厚植精神底蕴,区少年宫聚焦“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上海市三大文化品牌,开展单元课程开发与实践。

  江南之美,入诗入画千般姿态。那么,江南文化如何入教入学,成为师生成长的丰富滋养?近两周,少年宫各部门围绕“大美江南”系列微课研发,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近日上午,青年教师代表苏雁雯和陈思择对微课的设计理念和实施路径进行了云端分享。

  跨学科融合 江南之美浸润心灵

  江南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覆盖面广、底蕴深厚、影响力大、接受度强,拥有丰厚的思想和美学意蕴。书画组6位老师联袂研发《笔墨绘江南》系列微课,涵盖油画、版画、国画、综合材料、泥塑、水彩、书法等多种静态艺术门类,由青年教师苏雁雯作代表进行分享交流。

  苏雁雯谈到,《春风入江南-乌篷画楫有新船》《尽精微-只此青绿》《海纳百川——中西文化邂逅的上海老建筑》《春风入江南——一起向未来》《如登春台-春风又绿江南岸》《风从海上来-国际大都市的现代与时尚》六个单元,如同一幅从古至今、从古典到现代徐徐展开的文化画卷。书画组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作为开端,从一艘小船延伸到《千里江山图》,到中西文化邂逅的上海老建筑,再到红色上海、上海滨江,最后升华总结上海国际大都市的万千气象,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在笔墨意蕴中交织展开……项目组老师以“笔墨绘江南”为主线,通过“城市寻迹”“文化交融”等形式,用蕴含其中、诗情画意般的中国传统美学,浸润杨浦少年心灵。

  大单元设计 江南文化全域渗透

  “江南文化是海派文化的母体和底色,海派文化赋予江南文化‘现代性’;红色文化是海派文化的灵魂,它以海派文化为内在,又决定着海派文化的历史走向。”青年教师陈思择的分享从对“江南文化”的解读导入。为了更好地挖掘江南文化的育人价值,活动部教师研讨学习了《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深化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等文献,对江南文化的内涵形成了深度理解。大家围绕“上海文化”品牌建设,聚焦“江南文化研究发掘”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活化利用”,推出了“江南文化”主题微课和“非遗一技”。

  陈思择在发言中分析说,各项目组聚焦不同艺术媒介,充分研究发掘江南文化的当代价值、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经典诵读项目以古诗词媒介,探索江南诗意;场馆项目组云游博物馆中的文物,推出"博物馆里寻江南";影视聚焦“国产传统动画电影”,追寻“光影中江南”;集邮项目组以“方寸”中的世界,带领学生跟着邮票游江南。非遗项目特别推出 “非遗一技”——《共克时艰 静待花开》单元微课,聚焦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让学生在手工过程中浸润工匠精神、认知民族智慧,感受更具创新活力的“上海文化”。

  危机中育新机 创新实践传统文化教育

  区少年宫党支部书记、主任葛琛静指出,疫情当下,身处危机时刻,我们要反思身处危机,该做些什么?青年教师的分享体现了对教育教学的持续、专注的研究,就是危机中育新机,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青年教师的责任与担当、成长与希望!江南文化是长三角地区的共有基因、精神纽带,后续我们要进一步开展精细化研究,聚焦上海三大文化品牌——“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做精做强,打造出区少年宫的特色标识与品牌!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