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教学 余热生辉 让古典文学课展现新魅力
2021-12-21为发挥课堂教学在老年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搭建老年学校教师共学互促、成果展示的平台,今年11-12月,上海市老年学校素质教育指导中心开展了示范课交流评选活动,杨浦区老干部大学授课教师伍伟民的《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教学荣获二等奖,受到表彰。
伍伟民
1949年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研究员,退休前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退休后一直从事老年教育教学工作,在市老年大学、市老干部大学、杨浦区老干部大学等多校任教,教授《唐宋诗词》《中国古典文学赏析》《史记选读》等课程。
伍老师自2011年至今担任杨浦区老干部大学古文班授课教师,他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教学中,为传承古典文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奉献着光和热。他以其渊博深厚的文学功底、深入浅出的讲解风格和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深受老干部学员的尊敬和欢迎。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伍老师的教学心得和体会。
一、因材施教,满足学员需求
1、老干部学员学习热情特别高。老干部们来校读书,都是为了弥补年轻时喜爱古代文学,而又没有条件学习的遗憾。所以,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态度认真。很多老年学员用放大镜看书和做笔记,让我由衷感动和敬佩,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就我的课来说,除了作品本身蕴含的古代文学赏析的知识、古汉语知识外,还与古代历史、哲学、社会、风俗文化等等知识密不可分,学习了解这些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对作品的深入理解。所以我讲课往往会“滑出去”,提供有关的背景知识,学员们比较欢迎。
2、记忆力相对弱。古文班的学员离休干部居多,大部分年事已高,记忆力逐年下降。所以我讲课时,对于重要的知识点会多次重复、多次提醒。尤其是一些常用的典故,如“闻鸡起舞”“新亭对泣”等会在诗词文章中反复出现,我就在备课时注意,反复针对这个典故的运用予以简略或详细的解释,让大家能够记得住、记得牢。
3、学习需求大不同。古文班的学员年龄相差较大,年轻的50多岁,年长的近90岁,他们的接受能力完全不一样,对于讲课进度的快、慢,讲授内容的深、广的教学要求也必然不同。我在上课时采取面向中间程度大多数学员的需要、再略微提高一点的方式。我非常重视学员的疑问,对于答疑,我是学习当年读大学时施蛰存先生讲课时的办法,让学员课后写条子提问,我回家查资料后,下次在他们的条子上批写答案。比如讲南宋范成大《催租行》一诗时,一位学员即向我提出:“《催租行》这首诗好像不押韵?”我告诉他肯定是押韵的。这是一首歌行体,是古体诗的一种,歌行体可以换韵。下次上课前,我便把查韵书的结果给了他,并向学员们介绍了有关歌行体押韵的知识。大家都很高兴,通过这种方式又学到了新的知识。
二、潜心教学,注重温故知新
1、经常温习已有专业知识。随着年龄增长,以前张口就来的诗词名句或者讲过几次的具体问题,我有时也会忘记。我是上海本地人,从小没有学好标准的普通话,对一些字词也容易读错。所以每次上课前一天,我都要把第二天上课的有关内容重新温习一遍,发觉不明白的地方及时进行补课。
2、不断更新专业基础知识。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础知识,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我虽然对面上的情况熟悉,但是一接触具体的作品,深入下去总会发现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讲解宋词,对宋词产生的原因,对收集、编订和流传的情况大致了解,然而对每一篇的作者、背景、字句不可能全部掌握,需要根据情况加以学习。比如讲课时我主要按照文学史上有定论或主流的观点来介绍,但是社会在发展进步,不断会有一些新的有影响的讲法产生,我也需要不断学习、查阅资料、补充新知。
三、亦师亦友,做到教学相长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我虽然是专业课教师,但对于专业内的知识,也不是全知全能。我们的学员不少人在职时是某些领域的专业人士,如医生、编辑、工程师、财会人员等等,具有各自领域内的丰富知识和阅历,有时也会反过来成为我的老师,帮助我解决教学上的具体问题。
比如明末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是名篇,其中有一句“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意谓朝廷表彰这五位义士,把他们的墓碑立在大堤上。备课时,我不理解,既然是表彰,就应该把墓碑立在大路上让人们看到,起到表彰和激励的作用,为何立在大堤上?我查了各种工具书,没有找到答案。这个问题成了我心里的疙瘩。上课时我便向学员提出了疑问,马上得到解答,文章中的大堤就是大路。因为五人墓在苏州虎丘,虎丘的七里山塘既是大堤、又是大路。有的学员在苏州居住过,有的在苏州工作过,故而熟悉情况。这样,我百思不解的问题一下子迎刃而解了。我十分感慨: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真心诚意向学员学习,教学相长,共同进步。这才是活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