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规划师参与下的社区微治理实践 打造社区生活共同体

2021-11-1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社会治理,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群众的事同群众多商量,大家的事人人参与”。杨浦区是上海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中心城区,老旧小区多、基础设施老化、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群众对改善居住环境的向往尤为迫切。杨浦区积极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充分发挥区域内高校资源优势,创立社区“微治理”品牌,通过融合社区规划师专业力量和社区自治共治力量,将社区治理与社区规划融合推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生活共同体。

  基本情况

  杨浦区面积60.61平方公里,共有12个街道,291个居委会,常住人口124万。杨浦区是个老工业区,退休产业工人多、老式公房多、老旧弄堂多。同时,杨浦区内有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十所高校,在城市规划、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资源丰富、学科领先、人才集聚。

  自2014年1月民政部批复上海市杨浦区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以来,杨浦区以“增强社会协同、创新社区治理”为实验主题,全面推进实验区建设,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类资源,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杨浦特色的社区建设新路径。在此路径指引下,杨浦区整合、盘活部门和社区现有资源,引导居民有效融入社区,打造邻里相亲的“熟人社区”,全面推进“睦邻中心”建设,以此作为增强社会协同、创新社区治理的“自选动作”和“自主品牌”。到2015年,全区共建成60家社区睦邻中心,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1家睦邻中心。

  创智农园场景

  2016年,杨浦区将睦邻文化理念和睦邻治理机制从睦邻中心延伸拓展至睦邻小区、睦邻社区、睦邻街区,形成区域性的社区睦邻家园治理体系。2017年,杨浦区委、区政府关注群众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在“睦邻家园”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开展社区“微治理”,以微见著、从微入手,创新社区“微治理”制度,增强居民自治的体验度,提高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过程中的获得感,不断提升基层社区治理能力与水平。

  设计师听取意见

  通过微更新的工作实践,杨浦区深刻地认识到,要提升社区更新的品质,必须要引入专业力量,对我区社区更新工作进行全面指导。2018年1月,杨浦与同济大学签约,在全市率先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积极探索“社区规划师+社区微治理”的联动机制,努力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取得了积极成果和明显成效。

  主要做法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杨浦区经过多年努力,为居民解决了一批“急难愁盼”问题,增强了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形成了一些好的社区工作方法。

  一是探索形成工作机制。在开展社区“微治理”的过程中,杨浦区注重发挥居住在社区中的能人、达人的聪明才智,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与积极性。很多同济大学规划设计建筑专业的老师都居住在杨浦的社区,居委会日常组织居民自治活动时,鼓励他们为社区建设献计献策。如,五角场街道的铁路新村小区,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上海铁路局职工住宅区,承载了几代铁路人的文化记忆。但小区内中心花园部分设施老旧、场地功能单一、绿植缺乏层次,整体环境品质较差,小区居民迫切期待这处活动空间能得到改善。有的老人说“经常带小孙子来这里,如果能够开辟出一块儿童玩耍区域就更好了”。居委会干部听到了居民的心声,特意去请教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刘悦来老师,请他为居民出出主意。刘老师经过实地考察、听取意见、综合考虑,形成了初步的设计方案。随后他还与街道合作,广泛动员居民对方案提出意见建议,经过半年多的时间,形成了最终的设计方案,并顺利实施,居民一致给予好评。受到这个生动案例的启发,杨浦区发现,通过引入高校规划设计专业的老师参与社区规划工作,既能美化社区环境,更能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基于此,杨浦区发挥“三区联动、三城融合”优势,依靠区域内众多的高校,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区校联建、街系共建治理模式,与驻区高校等单位建立“三师三顾问”制度,引导高校资源注入基层、服务基层,实现校区治理与社区治理的深度嵌入,最终与同济大学签约,共同实施社区规划师制度。区各部门坚持“全局一盘棋”的思想加强制度跟进,制定了《“三微治理”工作导则》《睦邻家园建设实施意见》《社区规划师制度实施办法》等政策措施,为充分运用社区规划师、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力量,全面推动“楼道微整治、空间微改造、景观微更新”及睦邻家园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制度支撑。

  二是强化服务保障。在指导服务上精准赋能,区校联合团队精心组织社区规划、“三微”治理培训;街道探索适合本地区的社区工作方法,充分发挥社区规划师专业作用,不断激发居民群众的内生需求和自治动力。为拓宽视野、创新思路,探索适合本地的工作方法,杨浦区与同济大学共同开展了杨浦区社区规划师系列培训,相继邀请复旦大学于海教授、台湾联合大学王本壮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侯志仁教授等多位专家,举办社区规划专题辅导,各街道、相关委办局工作人员,对社区规划感兴趣的居委会干部、社区居民、高校学生和社会组织成员参加培训。培训形式丰富,内容生动,总体培训效果较好,学员学习热情高涨,社区规划经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激发了社区规划工作人员和居民参与社区规划的热情。在项目落地上精准对接,社区规划师对接街道、深耕社区,以工作例会、现场踏勘、居民座谈等方式,深入分析社区资源禀赋,挖掘社区历史文化,量身定制社区微更新方案,形成了一批广受居民好评的治理项目。在资金投入上精准助力,每年划拨约120万元专项资金,科学有序推进社区规划师聘用、培训、评估等工作。

  三是注重多元共治。强化居民区党总支领导核心作用,搭建议事协商平台,探索提议、商议、动议、评议的“四议”协商工作机制,推动社区规划师、社会组织、共建单位、高校学生与居民合作互动,通过“螺蛳壳里做道场”,对城区和社区公共空间进行精细再设计,以较低的成本巧妙实现居民生活环境和城区功能品质的明显改善,涌现出“睦邻门”“创智农园”等一批多元主体融合参与的微更新项目。如,四平路街道与同济大学创意学院合作,推出“四平空间创生行动”,从一个小区广场到一条老旧弄堂,再延伸到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思考,对四平社区内的电表箱、电话亭、绿地、街头、围墙等,开展了约80余处微创意、微改造,让社区的一些公共空间发生了凤凰涅槃般的蜕变,提升了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如,在江浦路街道辽源花苑改造项目中,社区规划师实施“三下三上”工作法,让居民打消了改造的担心和疑虑,建成了人人称道的“一脉三园”。又如,在鞍山四村“百草园”项目建设中,社区规划师策划的“小小景观设计师”活动,让小朋友们也有了充分表达诉求和参与建设的机会。此外,社区规划师们还开展了“小小规划师进社区”等系列讲座,通过开展“微课堂”、工业遗产参观等活动,鼓励孩子们了解和参与社区事务。

  实践成效

  通过深化“睦邻家园”治理体系,开展“微治理”,从居民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居民有体验度的项目做起,建设睦邻中心、睦邻议事厅等公共空间为自治搭建协商平台,畅通居民诉求表达渠道,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形成了多元主体助力居民自治的格局。低成本、小而美的社区空间“微治理”破解了老小区在环境改造中面临的公共空间无序、经费资源有限、长效维持不易等难题,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提升,居民自治工作每年都有较大进步。社区实现了“从睦邻中心到睦邻家园,从街居结构到层圈结构,从政府托底到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如今“微治理”成果遍地开花。

  在“楼栋微整治”上,四平路街道抚顺路363弄居民区安顺苑小区,在社区规划师和热心居民的默契配合下,将原本脏乱的底楼架空层改造成了整洁敞亮的睦邻客厅,并形成了睦邻客厅改造的“杠杆撬动”工作法。在项目的实施上,睦邻客厅改造工程虽然不大,但是技术含量较高,仅靠居民一己之力很难完成,需要社区规划师提供专业的建议。以设计改造效果图为例,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软件使用技巧,自治小组无法设计出令居民满意的方案。组长及时求助居民区党组织,通过居民区党组织牵线搭桥,街道借助辖区内院校“共治”资源优势,邀请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和景观设计学院的专业老师设计出多套漂亮的效果图,让居民选择决定,最终建成了美观大方的睦邻客厅,成为小区一景。在项目的资金问题上,经楼栋热心居民沟通协调、小区民主协商会议讨论及街道的帮助支持,最终以居民和街道1:1的出资比例,撬动了小区5号楼居民每户出资4000元,共筹得改造资金9.6万元。在项目的监管上,经楼组会议协商,本着人人参与的原则,5号楼每户家庭出1人组建了一支由12人组成的楼道自治管理小组,设组长、副组长、财务会计、出纳以及监事各一名,并经多次协商形成了楼组改造公约。

  在“空间微改造”上,殷行街道市光四村第三居民区党组织在社区规划师的建议下,引入第三方企业共同改造小区车库,并形成了智能非机动车库改造BOT(建设-经营-转让)工作法。该居民区原非机动车库存在乱停车、乱充电、有人看但无人管等情况,既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更存在严重安全隐患。针对这一问题,居民在议事会上讨论并通过了建设智能车库的意见,随后在居民区党组织的牵线搭桥下,街道组织部分业委会成员、居民代表参观了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的示范车库。大家将所见所学与本小区实际相结合,通过业主代表大会协商制订了详细的车库改造方案,并经社区规划师进一步完善,最终确定车库的改造、运营和维护均采用BOT模式。车库主要由企业负责建设和运营,前5年企业通过收取停车费和充电费收回成本。后5年,企业和业委会按照合同约定分配利润,业委会将所获利润委托物业公司管理,用于车库的日常维护。10年后,车库内的智能充电设备所有权归全体业主所有,企业则在同等条件下享有提供维修维护服务的优先权。在此基础上,街道为居民提供了具备建造和管理资质的企业名单,降低了居民自行寻找企业的成本和风险,同时还以改造项目所需资金的15%~20%作为引导资金,鼓励市场企业带资进入项目,有效解决了居民财力不足的问题。智能车库建成后,居民通过微信群开展了新车库征名活动,并形成了相关的管理制度,还自发组建了“车库巡保队”,每天定时开展义务巡逻和保洁工作,据实填写巡查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向居委会或物业公司反馈,确保了智能车库的良好运转。目前,殷行街道在全街道辖区范围内复制推广了BOT模式,已建成133个智能车库,即将做到全覆盖。

  在“景观微更新”上,大桥街道幸福村居民区明丰苑小区的居民开展的“睦邻情深酿花香,激活自治‘新引擎’”自治项目,将小区杂草丛生的废旧花园打造成了百草丰茂的睦邻花园。该小区内有一个废弃了近20年、约300平方米的花园。由于长期缺乏管理,花园成了蚊虫滋生的温床。一到夏天,花园附近“蚊满为患”,居民们饱受蚊虫叮咬之苦,迫切希望对小区花园加以改造,营造一个整洁美丽的居住环境。居民区党组织多次召集居委会、小区业委会、物业公司以及居民代表协调议事,最终决定改造费用从小区公共收益中支出。随后,居民区党组织综合居民和社区规划师的意见,制订了睦邻花园改造方案,并在居民听证会上一次性全票通过。在花园改造的过程中,居民们积极动手参与凉亭粉刷、花草种植等活动,社区规划师多次现场指导并提供专业建议。经过1个月的努力,小区花园旧貌换新颜。居民们看到整修一新的花园,又集思广益,通过小区微信群开展了新花园征名活动。经过投票,最终将花园内的休闲凉亭命名为“聚合亭”,花园命名为“馨丽园”。花园改造好后,小区内爱好盆景绿化的居民自发组建了绿缘花友会。花友会通过认建认养的方式,鼓励居民在认建的绿化带种植花草树木,主动承担绿地内的杂草铲除、垃圾清理、虫害防治等工作。“自治微花园”的星星之火点燃了明丰苑小区的自治热情。结合花园的改造,明丰苑小区在居民区党组织领导下,打造了“楼组议事亭—小区议事园—三委议事厅”三级议事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共商小区“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等问题。如,针对小区6号楼加装电梯问题,6号楼的居民先在楼组召开会议,确定大部分居民有加装意向后,在整个小区进行了征询。在居委会、业委会的帮助下,6号楼成立了加装电梯工作小组,明确了各家各户费用分摊标准,最终使加装电梯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专家点评

  社区规划师——杨浦区勾画

  社区微治理实践同心圆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   黄晓春 

  杨浦区在推动社区规划师参与社区微治理实践的过程中,充分注重将专业规划力量与基层社区社群力量紧密融合,引导居民群众对社区公共空间形成普遍关注,从而不断激发居民参与自治的内生活力。这一案例生动呈现了围绕社区公共空间美化而实现政府治理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内在机理,内中蕴含着许多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的社区治理经验。

  首先,立足于社区实际需求、充分吸纳民意的社区规划工作对于提升社区自治活力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社区自治常面临着公众参与度不高,自治缺乏内生动力的困境。其深层原因在于,社区中缺乏充分吸引居民关注的公共领域—由于居民对于各类公共事务难以形成感同身受的关注度,因而缺乏共同行动的内在动力。杨浦区以社区规划师推动社区微治理实践的实践探索中:社区规划并非依据技术理性的逻辑而自上而下推动,相反,社区规划师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根据实际需求自下而上规划社区公共空间。这一做法推动多数居民基于改造身边公共空间的想法而积极投身于社区自治工作中去。这也表明,依靠群众、密切反映群众诉求的社区规划工作具有强大的社区动员能力。

  其次,高质量社区规划工作需要形成专业力量与社区民意密切互动的工作机制。案例中,为探索适合本地社区建设实际情况的工作方法,杨浦区与同济大学共同开展了杨浦区社区规划师培训,邀请专家举办社区规划师培训,各街道、相关委办局工作人员、对社区规划感兴趣的居委干部、居民、高校学生和社会组织成员参加了培训。培训中,专业人员帮助社区工作者以专业方法设计有吸引力的规划方案;社区工作者则启发专业人员注意到传统规划工作的盲点,注意到不同群体实际需求的差异,并努力在规划中寻求“最大公约数”。这一做法最大限度提升了社区规划的精准度,有效提升了居民对社区环境的总体满意度。

  第三,作为一种治理过程的社区规划,有利于推动社区团结。杨浦区推动社区规划师参与社区治理创新的实践生动表明,社区规划的过程既是推动社区各方主体充分讨论并达成共识的过程,也是整合资源实现协同治理的过程,还是推动公众形成社区认同感的重要契机。就此而言,社区规划过程实际上具有塑造社区团结机制的重要治理功能。未来有必要进一步探索以社区规划为切入口,推动社区成员广泛表达观点,推动基层政府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从而实现自上而下公共产品供给与自下而上需求紧密对接的精细化治理格局。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