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注重体系融合 构建一体化劳动教育特色课程
2021-05-13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构建中小学一体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开展的 “九年一贯制学校劳动教育‘网格化’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被上海学校德育“德尚”项目立项。学校将劳动教育贯穿在生活实践中,渗透在学科教学中,融入进“大劳技”课程中,体现在丰富多彩的“劳动”主题活动中,逐步形成 “一体系三融合”的创新型劳动教育模式,以劳强能,以劳育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坚持将劳动教育和日常的生活实践相融合
爱劳动更要会劳动。从一年级学扫地到九年级实现个人家务自理,二附校每一个学子都要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打扫、整理、收纳,这些劳动技能的学习随着年龄的递增呈螺旋式上升。在生活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养成热爱劳动、主动劳动的良好习惯。
2.坚持将劳动教育和传承文化的“大劳技”课程相融合
除了日常劳动实践,学校将传统工艺引入到“大劳技”课程中。跟随木匠师傅学习简单的木工手艺,跟着茶艺老师感受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亲手制作一块蓝印花布,烘焙一炉飘香的饼干。学生在创新型劳动课程中,感受着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体验着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快乐。
3.坚持将劳动教育和丰富多样的“活动化”课程相融合
多样化的劳动主题活动,是二附校一体化劳动课程体系的另一大特色。“爱校园,我献力”劳动实践活动,“身边的劳动者”采访活动,“劳动是谁的事儿”辩论赛活动,“我的职业观”主题班会活动,“厨艺秀” “家务打卡” “趣味劳动运动会”“小书包,大智慧”系列活动。从个人劳动技能的学习到小组劳动智慧的呈现,从劳动能力的提高到时间的高效利用,从校园劳动实践到未来的职业规划。劳动已不仅仅是技能的学习,而是有思考、有合作、有反思的创造性的学习、体验过程。学生乐在其中,有所收获。
4.建立全面有效的劳动评价体系
为有效检验学生劳动技能和劳动品质,学校坚持从两个方面逐步建立完善的劳动评价体系。一方面,根据年龄特征,小学部采用每日劳动评价表,跟踪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中学部采用行规评价手册综合评估学生劳动品质的培塑。另一方面,注重常态化评价。每日检查评分,每周讲评反馈,每月“劳动小标兵”评选,每学期推出“行规示范班”。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复旦二附校通过中小学一体化的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品质,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必备的劳动技能,使他们真切体会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