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交流培训举行 形成全周期全民心理健康服务
2019-12-31日前,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交流培训暨“青春怀浦,我心飞扬”高校学生心理“医教结合”项目交流会,在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举行。来自宁夏、黑龙江、云南、安徽、海南等试点区域的专家,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11所参与高校学生心理“医教结合”项目的高校代表参加活动。
2019年,杨浦区将“为园区白领提供心理卫生服务”纳入政府实事项目,旨在为全人群提供全周期的心理健康服务。记者从会上获悉,杨浦区作为试点区域之一,自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启动以来,重点推进心理健康服务“六进工程”,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覆盖母婴、中小学、高校师生、企事业单位、机关公务员、社区居民及老年群众的“全人群”心理卫生服务新局面。
“百年教育”是杨浦区的一大特色,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复旦、同济、上海理工、上海财大等高校。高校学生心理“医教结合”项目作为杨浦区推进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重要举措,目前已经形成“建立一套机制,打造一个平台,完善一支队伍,树立一个品牌”的四个“一”特色。
“学校-医院”定点联系机制,可24小时应急响应,进一步促进医教协同工作的优化和规范,从而保障了精神心理健康服务的准确、高效与便捷。项目形成了涵盖“宣传教育、评估预警、咨询帮助、医疗转介、就医绿色通道、治疗康复、支持回归”全方位服务的专业平台,为有需要的师生提供服务。目前,该平台的服务范围已由2015年杨浦区辖区内的高校,扩展为辐射杨浦、宝山、虹口、浦东的11所高校。与此同时,受益高校也相继建立起心理志愿者平台,通过走进社区、医院,为有需要的人群,特别是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方式反哺社会。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的“一米阳光”“运动康复”等活动,每年服务住院及社区康复精神分裂症患者1600余人次。
项目还成立了一支由精神科医师、护士、康复治疗师为主要成员的“医教结合”专业团队,通过“分片包干”,实现高校精神心理健康服务可及、高效,每年为高校提供评估服务800余人次,转介学生医疗100余人,门诊400余人次,应急干预送院20余人次。各成员单位每月一次开展专题培训工作,内容涉及精神卫生、心理卫生和健康管理等议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术交流平台,如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的“尚医论坛”、复旦大学的团体心理咨询、同济大学的家庭治疗、上海理工大学的心理咨询师联盟,上海外国语大学双师模式团,上海电力大学专题工作坊等特色项目。
在宣传教育领域,项目组依托上海理工大学、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及区域内各大高校联合打造“沪江医教杯”,先后举办精神卫生城市定向赛、反歧视作品大赛、高校师生精神卫生知识大赛、心理情景剧大赛、大学生心理文化大赛等活动,广受高校师生好评。“沪江医教”作为杨浦区医教结合优质品牌,吸引了外区多所高校的加入,其中医院开放日、心声漂流瓶、义卖等活动每年服务师生2000余人次;今年开展的4次区级以上品牌活动,共吸引超过2万师生的参与。
区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杨浦区将继续全面深入推进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利用医教结合新引擎,落实心理服务新举措,形成全周期全民心理健康服务新格局,包括:进一步整合卫生系统和教育系统资源,以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成为上海健康医学院教学医院、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实习基地为契机,完善并推广杨浦区“医教结合”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参考;完善心理志愿者联盟,拓展学生参与度,服务高校师生同时,反哺社区,以助人成长自己;深化建设“沪江医教”品牌,放大名片效应,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方式相结合,推动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强化高校精神心理卫生意识,提升精神心理保健能力;进一步探索适合现代大学生的诊疗技术和手段,开展心身医学重点专科,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同时,也为服务拓展到更多重点人群提供有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