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江湾湿地 寻找水底精灵
2019-06-03你知道底栖动物吗?你了解底栖动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吗?
日前,来自区生态环保社团联盟体的老师们齐聚新江湾生态走廊,开展了一次“水底精灵”的探索之旅。来自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的陈小华老师在复旦科技园小学为大家做了《如何带领学生开展水环境的科学教育——运用大型底栖动物评估水环境质量》的讲座,来自各校的科技和生物教师一起学习了有关自然类课题的研究方法,认识和了解了底栖生物。
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一般是指生活史全部或绝大部分在底泥中的水生动物。它们是水生态系统中极其重要的中间营养级,它们反映了生态系统污染物的长期累积效应,是评价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听诊器”。
讲座结束后,陈老师带领大家一同来到复旦科技园小学对面的江湾湿地进行实地考察。一到河边,大家都感觉水比较浑浊,但水质究竟如何呢?陈老师向我们示范了使用手抄网进行采样,老师们也跃跃欲试,一起尝试进行了不同地点的采样。
采样后,要使用筛网在水盆中分离底栖动物和河泥。没想到这里的底栖生物居然这么丰富!有环棱螺、萝卜螺、米虾、 日本沼虾、摇蚊幼虫等,经过粗略的计数,共计5个种类,约94只底栖动物!
其中环棱螺、米虾、 日本沼虾、是属于较耐污的品种,而摇蚊幼虫则属于耐污的品种,所以通过指示生物,我们可以大致推测是生态走廊是比较好的河水。陈老师还和我们介绍,一般如果水质较差的话,螺类是会吸附在河壁,水质较好的情况才会在底泥中呆着,所以这是一个好迹象!
接着在陈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使用“水底精灵”小程序创建了团队和任务,进行定位和物种资料上传,并通过程序自动计算水体污染程度。
通过本次底栖生物考察的教研活动,老师们纷纷表示受益良多,得到不少启发。有的老师提出了自己学校也要组建团队,在生态走廊或者学校附近的河道进行考察,有的老师觉得以后这个活动可以增加到我区生物多样性考察中去,让更多的学生和老师了解可爱的底栖生物,水中精灵!
相信不仅是老师们,学生应该也很喜欢这样的活动,预计在今年的暑假中,就会开展底栖生物的学生实践考察活动哦,届时将欢迎更多的同学们和老师加入,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