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同济·松花江路物联网智慧e街区产业研讨会召开

2018-09-21

2017年以来,控江路街道积极开展智慧安防社区试点和智慧社区建设工作,实施了“神经元”、“社区大脑”和“流程再造”三项工程,目前,44种2万多个传感器遍布辖区,形成了以智能化手段支撑精细化管理的控江模式。
  在控江路街道松花江路(黄兴路——沧州路)北侧200多米的距离里,有58家店面,属国有企业资产。这些店面中大多数原本经营建材,有的被转包后变成了发廊、足浴店,低端业态夹杂,街区环境“脏、乱、差”。如今,街道清理了原有的店面业态,并对硬件设施进行了改造升级,拟打造以便民、利民为根本,集物联网科技、商业展示、商贸活动为一体的物联网智慧e街区。
  58家店面、近四千平方米的使用面积,该如何做文章?日前,环同济·松花江路物联网智慧e街区产业研讨会召开,杨浦区科委、控江路街道、同济大学、中国铁塔、东方有线等政府、高校、企业共同参与,深入研讨智慧街区的规划布局、产业落地、可持续性发展、产业结合模式。
  为什么提到“环同济”这一概念?控江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解释道:“从地理位置上看,控江处于环同济区域。智慧化是街道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济大学是做城市发展建设运营最好的高校,希望环同济可以与智慧社区相结合,使得街道可以在新一轮发展中抓住契机,为未来城市生活提供前期探索。”
  作为街区改造的具体实施方,有兴创科负责人高杰介绍:“按街道建设物联网智慧街区的要求,在街区功能布局上,我们准备将50%的体量改造为便民载体,如生鲜超市、智慧型药房等,另一半则作为各大物联网企业展示、交流的平台,此外,我们还打算建一个智能中国馆,提供未来街区生活体验,让居民近距离接触、了解物联网。”
  研讨环节,各方结合自身行业出谋划策,未来街区的图景逐渐清晰。
  社区发展离不开高校的智力支持,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李晔作为此次研讨会的主持人,通过援引国际案例,论证了智慧控江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以数据为纽带,整合数字政务、数字服务、数字商业等运营新模式,打造社区服务共同体,同时新模式要警惕数据利用与再利用、服务提供的融合与边界再划分、标准化与可复制可推广等新问题。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认为,上海未来对长三角地区最大的贡献就是“脑洞”最大,将由上海来讨论中国人未来怎么生活,目前控江路街道的智慧社区建设是走在全市前列的,所以当他人还处在工程思维中时,控江要转向产品思维,学院非常愿意把社区当作创新的主战场,将发动优秀学生参与到智慧街区建设中,用设计将物联网智慧e街区的各种智慧应用整合在一起,形成可推广的产品。
  松花江路(黄兴路-沧州路)周边均为居民区,便民、利民是改造的根本。上海市物联网产业园主任刘国栋设想了这样一个场景,“日常的买菜、便利店购物,通过使用探头等物联网技术,完全可以实现无人化售卖,甚至还能在门口放一个类似于体感仪的设备,记录消费者的体重、体脂率等身体指标,再结合后台收集的购买记录,分析其消费偏好,进而为消费者提出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购买建议,提供更便捷、高端的生活服务。”
  “沪小法”是控江路街道引进的“人工智能+司法行政”产品,为居民提供线上、线下法律服务,解决了以往法律资源不均衡、服务效率低、受惠群众有限等痛点,该产品研发企业——擎盾数据副总经理黄蕾建议,可以在未来的物联网智慧e街区中打造一个无人律师事务所。
  挚达科技是绿色出行智能硬件和互联网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研发的充电桩在8年内,走进了全国2万多个社区,150个城市。公司总经理黄志明认为,在松花江路物联网智慧e街区这个开放平台上,可以将智慧停车、智能充电、出行共享等与出行有关的都植入其中。“我们在社区服务的时候,居民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如无人送货机、无人清扫机等,所以在解决绿色出行问题的同时,企业也在尝试为社区服务提供综合解决方案。”挚达科技技术中心负责人罗韬补充道。
  未来的智慧社区建设好比一棵“大树”,高校关于该领域的顶层设计已非常丰富,控江路街道建成的物联网“社区大脑”是树干,企业是“深耕”社区的“根系”,怎样才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再由树成林?其中的发展空间很大。据了解,接下来,街道将与高校、企业进行深入沟通,以将松花江路物联网智慧e街区打造为街道物联网改造的模板、新商业整合的窗口,填补周边智能科技商业化办公的空白。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