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 文
我小时候养过几年金鱼,回想起来大概是上世纪的六十年代。那时候养金鱼非常盛行,几乎家家户户像我这样大的孩子都养过金鱼。
花鸟市场里一盆盆的鱼苗从小到大一字摆开,最便宜的小鱼苗是2分钱一尾,小尾巴刚刚看得见分岔。贵一点的金鱼已经基本“成形”,大约一寸大小,价格在二角到四角一尾。我就买最便宜的,挑选那种尾巴分叉、姿态比较“漂亮”的买。
那年代金鱼的品种很少,只有“红膏头”、“龙眼”、和“水泡眼”。“龙眼”颜色只有全黑和全红,“水泡眼”没有背鳍,眼睛分硬泡和软泡,“红膏头”的鱼苗长得还要“寒酸”,就像河鲫鱼,要不是尾巴有分岔口,同河鲫鱼真没啥区别。
买金鱼也是有季节性的,要在开春以后,等金鱼撒仔孵出小鱼苗,天气也渐渐暖和了,有利于金鱼的成长。
我小心翼翼把小鱼苗“捧”回家,放在事先准备好的脸盆里,养金鱼的水要隔夜自来水,主要是要把自来水里的“消毒水”成分挥发掉。要养好金鱼就要每天给金鱼喂“鱼虫”。为了捞鱼虫就要自己做鱼网,我找来口罩拆了,用针线缝做了一个纱布袋,用粗铅丝绕成圆圈圈,纱布袋缝在圆圈圈上,再绑在长长的竹竿梢上。一定要剪一块大小一致的塑料纱窗覆在鱼虫网的口上,要不然捞鱼虫的时候很多脏东西都会舀进网里。
捞鱼虫一定要清晨,过了晌午鱼虫就会“消失”。要找又臭又脏的小河浜,鱼虫繁殖多,红红的一片,在阳光下闪闪波动。记得那时候,为了能捞到更多的鱼虫,我会走很远的地方,拿回家后放到脸盆里,活的鱼虫会浮在水面,死的鱼虫沉在水底,不断会有鱼虫死后沉底,鱼虫最多养一天,第二天就发臭,所以捞鱼虫要天天去。
有的时候鱼虫捞得实在太多,我就会做鱼虫干。做鱼虫干很简单,把鱼虫捞起来,水沥干,铺在报纸上,太阳晒干后一片片剥下来放在玻璃瓶里就可以了,等到冬天可以喂金鱼。
养金鱼,夏季是最辛苦的,不仅每天要去捞新鲜的鱼虫,还要早晚各换一次水,因为温度高,水质差,水中缺氧,鱼儿容易浮在水面上露出鱼嘴,大口呼吸。最快乐的时候就是看到刚换完水的鱼儿在水中不停“穿梭”、“翻滚”,美滋滋吃着鱼虫。
换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把鱼都舀出来放在临时盛器中,鱼缸洗干净后再倒入清水把鱼放回鱼缸。另一种方法是将橡皮管一端放入缸底,用嘴在另一端的橡皮口猛吸气,把缸里的水“引流”出来,等橡皮管把鱼缸底部的排泄物吸干净,水位下降到三分之一时再倒入清水。
金鱼养得多了,我就把家里洗澡用的大木盆拿来养鱼,可是养了没几日,鱼儿就都不行了,严重“缺氧”。原来木盆吸热、耗氧,根本不适应养鱼。理论上,养鱼最好的容器是水缸,做水缸的泥土材质透气,水温可以做到冬暖夏凉。
实际上,养金鱼还是要做鱼缸,这样更具观赏性。做鱼缸这活,我大哥说他自己能做。那时候自己动手做鱼缸的人家很少,主要是太累人,其实做鱼缸的工艺也不是很难,当然“做工精致”,那就不简单了。
大哥搞来一对三角铁,这是做鱼缸的模具,再找来运输中用来包装、加固木箱的黑色铁皮,宽度大概有2公分,厚薄0.3毫米。先把铁皮按照鱼缸尺寸用锯弓按长短下料,再将一根三角铁放平在坚硬的水泥板上,三角铁的尖角部分朝上,把一段铁皮平摆在三角铁上,再用一根三角铁“覆盖”在铁皮上,不断用榔头使劲敲打,直到铁皮变形被敲成90度的三角形。
敲打的声音特别响,还要戴上手套,不然容易磨出水泡。拼装时铁皮两端角对角,用手枪钻钻出孔来,用铝铆钉铆紧,鱼缸的骨架就搭好了。四边和底部配上玻璃,用油灰镶嵌牢固,等上一天吹干后放满水看是否渗水就算完工。整个过程大概要3天制作周期。说得简单,制作的过程中还是会有很多困难的。
夏天,到了傍晚,我还要把一盆盆鱼搬到院子里,给金鱼“乘风凉”,晚上再一盆盆搬进家。每次搬运都会被母亲批评,因为放进了好多蚊子,晚上被蚊子叮得都不能睡觉。
金鱼一天天长大,身上的颜色也在变化,从青色开始褪色,慢慢变成红色、橘色。问题来了,养金鱼的都知道每年梅雨季节后,由于长期下雨,空气湿度大,阳光少,鱼儿免疫力差,非常容易得病,开始鱼儿背上会长出一点点白色“绒毛”,鱼儿游动也少了,渐渐“白毛”越来越多,鱼儿慢慢浮在水面上……可怕的是最初是一条,后来是几条,没有几天一缸鱼儿都会染上这种病。我也想过很多办法,除了勤换水,还把盐溶化在水里,把得病的鱼儿放入“盐水”消毒片刻,或用点“高锰酸钾”溶于水浸泡杀菌。
“幸运”活下来的鱼儿要过冬了。冬天养金鱼比较简单,水也不需要经常更换,每天给鱼儿嗮嗮太阳,撒一点夏季的时候自己做的鱼虫干就可以。
到了开春,养的“红膏头”里有一条肚子特别大,快要临产了,就要给“红膏头”准备“产房”。我到河浜里捞来很多水草放到玻璃鱼缸里,把这鱼单独养着,那几天我一直观察,总感到大肚子“红膏头”不停来回游动,新鲜的鱼虫也不怎么吃。我只能耐心等着。
这一天观察到那条拖着大肚子的“红膏头”,来回游荡的速度明显加快,还喜欢往水草密集的地方游,忽然在后面的鱼儿用力一推,把“红膏头”挤出水面的刹那间,只见它的大尾巴借力一摔,啪的一声,一大群鱼卵喷涌而出,挂满在水草上。一次、两次,就这样一次次“红膏头”拍打着尾巴,直到最后筋疲力尽躺在水草中,再也拍不动了,这时水草上已经挂满了晶莹剔透的“珠珠”。
透明的鱼卵静静等待着。我每天把玻璃鱼缸放到太阳光下晒,晚上用棉花胎包裹好鱼缸。
一星期后,鱼卵由透明慢慢变白。终于,有一天早上我看到鱼缸里有很多小黑点点,“小金鱼孵出来了!”我兴奋呼喊着,一年来的辛苦换来的成果真叫人高兴!
孵出的小鱼苗可真多,我把家里所有的脸盆都利用起来盛鱼苗,每天的任务就是把鱼缸里刚孵出的鱼苗不停地舀出来。
接下来的几天,鱼苗不吃东西也会长得很快,当鱼苗长出小尾巴的时候,我就把鱼苗按照鱼尾分岔情况区分单尾巴和双尾分别盛放。接着就开始送鱼苗,请小伙伴们自己来挑选鱼苗,你挑二三十条,他选三四十尾,没有几天鱼苗就送得差不多了。
“养金鱼”不仅给年幼的我带来快乐,更使我当时就感悟到要做好一件事必须日复一日地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