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1979年。我呱呱坠地的那一年,年轻的共和国恰好三十而立。那时候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物质生活还非常贫乏。课本上也写得明明白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点那时候的人不仅读书时背得滚瓜烂熟,自己也是亲身经历,感同身受。街上的商店很少,买米什么的还要凭粮票去粮油店。有时候家里粮票有多余的,母亲还拿去和小贩换一些塑料面盆等生活用品。
那些年家里还没有电视机,每次晚饭后,父母常带着我和姐一家四口人一起去街上散步。至今还记得有家商店橱窗里有一种巧克力出售,包装精美,很大的一块,标价整整十元。那时候父母的工资也不过几十元,纸币最大的面值也就十元一张的“大团结”。这个价格真是可望而不可及。不过每次和父母散步经过这家商店,我总要隔着玻璃橱窗看一眼,这样也觉得大饱眼福,幻想着将来一定买一块尝尝味道。
小时候住在大院里,有人家里不知道哪里弄来了录像机,晚上有时候在大院里放录像。那时候录像机可是很稀奇的玩意,街坊邻居老老少少大家都搬着板凳围坐在一起,就像看露天电影一样,很是热闹。那种气氛,就有点像鲁迅《社戏》里面描写的那样令人回味。还记得有次上课老师对我们说,将来我们的国家发展了,我们的生活都会好起来,家家都有大彩色电视机挂在墙上,像看电影一样。老师声情并茂的描述听得我们这些小孩子激动不已,盼望着这样的幸福日子快点到来。
到了1989年,共和国四十大庆时,我已经上小学四年级了。家里已经添置了电视机,但是还只是14寸黑白的,拖着两根长长的天线,可看的频道和节目都很少。我记得国庆节那天,晚上市中心的广场有国庆烟花表演。晚饭后,大家纷纷走出家门,从四面八方向广场走去,人山人海,好不热闹。我记得父亲把我高高地驮在肩上,我们一家人跟着人群一起走向广场。夜晚的礼花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人们的面庞,到处都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氛,那真是一个幸福难忘的夜晚。
二十年后的2009年,也是在国庆节期间,父亲因病溘然长逝。我接到噩耗,从北京匆匆赶回家里料理父亲的后事。记得那时是祖国的六十大庆,晚上窗外节日的烟花在远处明灭闪耀。我在房间里守着父亲的遗像,想到当年国庆节父亲陪我一起看烟花,骑车带着我环湖回家,一起看电视台必播的电影《开国大典》……往事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一切都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日,令人唏嘘不已,怆然泪下。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现如今,父亲已经离开十年了,我已是四十不惑,共和国也迎来了她的七十华诞。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像春天的花蕾绽放出动人的姿态。当年的稀罕物件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人们的生活也早已超出了当年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