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jquery
记忆中的五十六中学
2018-07-02

■林希文

1971年时的五十六中学还位于杨浦区的赤峰路上,有一条小河和赤峰路平行。

那年我十四岁,清楚地记得去报到那天我很兴奋,沿着赤峰路的小河独自走向我的中学,觉得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不过回来的路上还是没忍住在那条小河里捞了一条小小的鱼,连水捧回家养在搪瓷碗里。

我的中学时代就这样在兴奋和懵懂中开始了。那时学生很多,我们这一届学生有十四个班,通常每个班有五十多名学生,我所在的九班开始时是只有48名学生的小班,不过不久后第十四班拆了分插到各个班,所以我们班也成了有56名学生的标准班。

刚开始我们的教室是在平房里,后来才有资格进正式的屋顶有点古色古香的三层教学楼。记得那时教学楼的两边各有一个穿风的过道,我们喜欢把椅子搬到那里去坐着看书或乘风凉。

我们学校有一个标准四百米跑道的操场,还有风雨操场。曾经以输送体育人才见长。

我们的班主任是张秀君老师,她只比我们大九岁,却已经教过一届69届的学生,所以是一位有经验的年轻女教师。

那时的我是一个非常内向腼腆的小姑娘,记得张老师规定早读课时学生要轮流读报纸,轮到我读时,我因为怕难为情而读得又轻又快,张老师问大家听清楚了吗,全班同学都说听不清楚,张老师说“这样的读法将来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

不久后张老师却大大地表扬了我,那是在一次作文课之后。张老师在我的作文里用红笔划出很多“好句子”,还在全班朗读了我的作文!

我因此喜欢上了写作,张老师就让我为班级的黑板报和墙报组稿,可是我因为腼腆根本组不到几篇稿件。于是我决定自己来写满所有需要的稿件,不知不觉练出了在短时间写出不同风格稿件的本领。记得最快的一次,一个下午就写了九篇文章!那边同学已经在黑板上抄,这边我还在赶稿。

这样一来我的语文考试总能考高分,不免有点沾沾自喜起来,以至于有一次在黑板上听写的词语没有一个完全写对!我看到了张老师责备的目光,心里忽然忐忑,想张老师不要以为我是故意的吧?可是真的不是啊!我找不到机会跟张老师解释,从此以后只能自己更仔细地练习,再不敢掉以轻心、粗枝大叶了。

那时没有物理课,我们学的是工基(工业基础)课,内容也有力学、电学、光学等,教这门课的是一位姓王的常穿灰色衣服的男老师。还记得开学后不久,王老师课堂提问:“什么叫电流?”我因为坐在第一排,第一个被叫到,我站起来也忘了工基书里是怎么说的,就望文生义地回答:“电子在导体中流动,就形成了电流。”王老师让我坐下后说:“回答不够完整,谁来补充?”我坐在那里就听到王老师一个一个名字叫,却没有听到同学的回答。王老师这天也不知道是怎么了,固执地继续叫名字。我回头一看,已经差不多有十位同学站着了。

我趁空看过教材,终于忍不住对王老师说:“还是我来回答吧,‘电子在导体中有规律地流动,就形成了电流’。”王老师这才满意地让所有站着的同学都坐下。下课后,王老师对我说:“你当我的课代表吧,帮我拿拿教具,收收作业什么的。”我答应了,只是没有想到这教具一拿就是四年,我也从讨厌抽象的物理到逐渐学懂了这门课。

化学老师姓陆,是一位个子高高的男老师。我最盼望他穿着白大褂来上课,因为那意味着他要在课上做有趣的实验了!比如能让一点点火星猛烈燃烧起来的制氧气实验,会爆鸣的启普发生器制氢气实验等等。因为喜欢实验我喜欢上化学课。最难忘陆老师还选了几个爱好化学的同学真正做了一次“粗盐提纯”的实验!那是我在整个四年的中学生活中唯一的一次化学课学生实验。

其实那还是一个充斥“读书无用论”的时代,我们的老师时不时地被批成“臭老九”,发配去劳动,接受“再教育”。我就曾经在小菜场里看到老师们拿起秤杆跟着售货员学卖菜!我们的学习也是穿插在学工、学农、野营拉练之间的。教我们俄语的金老师经常被调皮的学生们吵闹到肝痛!我们的数学课举行过唯一的一次数学竞赛,不久却因为属于“白专”而被叫停。而我,虽然在这次数学竞赛中只考了40分,但就是通过准备这次数学竞赛而学会了解方程。

还记得有一次张老师把班里各门考试95分以上的同学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表扬,仅仅几分钟后就赶快擦去,生怕被别人看到说在鼓励“白专”道路。

尽管如此,张老师还是坚持进行朗读测试,我终于改掉了读报时又轻又快的毛病,学会了以适当的速度大声朗读。

我们的中学时代只有四年。十八岁左右的我们就离开了中学,上山下乡或进大大小小的工厂工作了。

1977年恢复高考,我以作文高分考进上海师大化学系(当年高考文理不分科),毕业后成了一名中学化学老师。再以后,人生的道路兜兜转转,我又成了大学德语教师和对外汉语教师。而我教授对外汉语课的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就在我当年的五十六中学的那座三层教学楼里!

我找到了张秀君老师,加入了“五十六,师生乐”的微信群。

我不知道其他老师去了哪里,也许他们都不会记得当年那个内向腼腆坐在第一排的小女生。

赤峰路拓宽了,小河不见了,五十六中学也搬走了。只有我,还在当年的五十六中学教学楼里,站在当年讲台的位置上,教出了一批批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

当我的学生对我表示将来要回到自己的国家去当一名优秀的汉语老师,当一个现代的“马可波罗”时,我就想对我的中学老师们说:“谢谢你们当年的教导!现在,我能算是一名好老师了吧?”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地址:江浦路549号电话:25032066邮编:200082

沪ICP备2021037482号-1    沪公网安备31011002000548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101100010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上午8:30~下午5:30

Copyright ©2008-2016 SHANGHAI YANGP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