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调研 · 书记手记 | ​加速城区有机更新,擦亮民生幸福底色

2023-07-13

调查研究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过程,更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大兴调查研究是新征程上开好局起好步的必然要求。

当前,杨浦全区上下正掀起大兴调查研究的热潮,深入一线听民声、察实情、补短板、破难题。大调研栏目旨在聚焦人民群众关切的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创新思路和经验做法,充分彰显杨浦担当、体现杨浦作为、贡献杨浦方案。

加速城区有机更新 擦亮民生幸福底色

——定海路街道党工委书记 李颖

定海路街道位于杨浦区东南端,南依黄浦江,地处杨浦滨江地带,是上海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沪东工业区,也是杨浦百年工业的溯源地。在推动“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始终牢记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杨浦滨江时的殷切嘱托,以绣花般精细的精神,聚焦城区旧改、城市更新大背景下民生关切,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把急民愁、惠民生、暖民心作为推动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探索一条富有温度的城区有机更新之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现今亟需研究和解决的现实课题。

全力以赴,打好旧改“收官战”

定海路街道辖区内二级以下旧里曾经占居民总户数的40.3%。在根据作家程乃姗创作小说《穷街》改编的电视剧中,“穷街”的原型就在定海路街道。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旧改”注定成为大多百姓心中所思所盼。

近年来,定海作为杨浦老工业集聚区和“旧改”工作的前沿阵地,先后启动了31个地块的旧改征收工作,成功收尾25个地块,受益居民近20000户。在此过程中,如何确保这“天下第一难”工作的顺利收尾,为城市有机更新蓄势赋能,定海路街道正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把握属地优势、基层优势、工作优势,努力跑出旧改收尾加速度。

提高站位,切实担负属地责任。立足主角主场,做城市更新的担当者,始终将旧改收尾工作作为重要政治工作来抓,作为将发展蓝图化为施工实景图的重要一环来抓,强化“抓收尾就是促发展”的意识和担当,始终将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到实处,紧抓收尾阶段的有力契机,着力协商、着重化解问题和矛盾。

合力推进,让民意落地生根。积极对接区旧改办、征收事务所,发挥“三位一体”综合作用,分析研判重点难点,勤沟通、勤走访,第一时间趁热打铁、搭建平台,促进协商签约。如街道某旧改街坊有一户居民非房屋产权人,安置问题十分棘手,街道会同相关部门单位主动跨前,查阅历史资料、理清来龙去脉,并多次沟通协商后,制定妥善的定制化解决方案,最终得到了居民的认可。

贴近需求,彰显社区“人情味”

民生“小”事,却是国之“大”者。定海路街道注重将旧城改造融入温情亲情,着力提升社区便民品位,打造人民满意社区。我们将与民生福祉息息相关的“食”“宿”作为切入点,不断对标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需求变化,着力建设人民美好新家园。

积极探索,着力优化助老服务。随着社区人口的老年化增长,家门口“吃饭”“买菜”的需求也更为迫切。社区食堂目前以2个睦邻小厨和7个单一型敬老助餐点相结合的方式提供服务,数量虽然不少,但设施面积功能仍显不足。为此,街道协调各方展开调查,排摸老年人对助餐、微日托等的需求,选择在时运苑小区开展家门口服务站建设。同时,针对长久以来困扰复兴岛居民,特别是老年人买菜难的问题,通过党群联动、条块联动,将集装箱进行改造成一家菜店——“复兴小集”。

下一步街道将继续增加服务覆盖面,根据需求开设新点位,加快布局辖区内新建商品房、小区共建配套房等,拓展辐射范围。

利民便民,营造和谐美好环境。近年来,街道社区面貌和居民生活条件已有所改进,但仍存在相当数量的老旧小区环境差、房屋旧、设施落后,急需升级改造。自2018年启动“美丽家园”建设以来,有20余个小区进行了屋面“平改坡”、雨水管外接、外内墙立面粉刷、道路重铺沥青、绿化补种、小区附属设施修缮等工程,大大提升了小区的环境面貌和品质。

复兴岛居委时运苑小区经过改造后,外立面翻新了,排水管升级了,架空线入地了,整个小区旧貌换新颜。此外小区停车位也通过“微改造”实现了数量翻番,在缓解小区停车难的同时,还确保了“生命通道”的畅通。

接下来,街道将在加装电梯、公共设施升级改造等方面持续发力,切实把好事办好,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让老旧小区焕发新生。

共建共治,全力打造品质生活。河间路1040弄电苑小区内小花园,场地原为功能单一、较为破碎化社区空间,为住户晾晒衣物所用。为了更好地服务居民,街道启动“微更新”项目,将该片区打造为兼具晾晒与休憩交流的功能性空间,为居民提供了一处既具有整洁晾晒日常用品功能,又可以相聚聊天且环境优美的社区公共场所。

在平凉路2828弄平凉小区,有一部分为临近主要道路的不可进入绿地,另一部分为建筑后方的封闭绿地。为提升绿化的开放性功能,将一处打造成供居民聊天休息的户外公共社区花园,另一处打造成为居民提供生态教育的观赏性社区花园。

接下来,街道将继续倾力打造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老少皆宜的便民场所和社区花园,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

润物无声,留住城市“烟火气”

如果说旧区改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改善居住条件的需要,那么大量原有建筑的消失则会伴随着记忆和故事一并消失,难免会影响本土文化的延续发展。每一户老旧的房子里,都珍藏着祖孙几辈人的记忆。在这里居住的人们,既想要获得更好的生活环境,又舍不得老房子里独有的那份沉甸甸的乡愁。

为最大程度地保留好这份无形、深沉又强烈的情感,在推进“拆”“改”进程中留住定海文化和精神内核,把无形的记忆和乡愁通过媒介记录和保存,珍藏并传播,让更多的人来“翻阅”宝贵的弄堂回忆,让每一个人都留住曾经记忆,了解昨天,憧憬明天,这就是历史根脉的最大价值。

用心用情打造文化品牌。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街道组织策划开展了“弄堂烟火情”系列活动,安排专人为居民和老房子、相处多年的老邻居一起合影留念,用口述史的方式收集发生在弄堂的老故事,收集各种老照片、老物件,举行居民座谈分享会,留下充满温情的美好回忆,记录定海的发展变迁。

我们非常珍视这些“挖”到的“宝贝”,并将它们陈列在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国际时尚中心党群服务站和杨浦电厂党群服务站。今年,定海之窗成为了新的旧物展示窗口,供广大居民重温在定海热土上的点滴市井生活。接下来,街道将拓展更多展示空间,把这份记忆送进社区、送进园区、送进学校,让定海历史和文化在这片土地上赓续传承。

社校合作记录历史风貌。依托“三师三顾问”资源,街道邀请复旦、同济等多所高校学科团队志愿参与记录旧改进程,按照“温情旧改、暖心为民”的要求,以纪事、口述史、影像等多媒体手段记录百年里弄历史、居民日常和拆迁过程,为城市更新留下宝贵资料。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开展了为期半年的田野调查,形成了15万字口述史,记录了居民生活场景和记忆中的定海。

今年,我们在定海之窗举办了“定海人家”展览,取材于近年定海路街道辖区内多个地块旧改动迁过程中保留的生活场景资料,讲述从旧中国的“棚户”区,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规划与治理下,形成典型的工人阶级居住区,再到近年促进旧区改造,构建全新美好家园的过程。通过“物”“图”“视频”“口述历史”等表现形式,记录“定海人家”生活变化,保留城市乡愁记忆。

街道还将不断创新文化宣传手段,丰富传播和引导载体,让更多定海年轻一代从历史中汲取文化养分,涵养精神内核,让活态历史得以更好传承。

修旧“焕”新延续本土文化。城市更新过程中,定海保留了自身独特的文化风格,致力于打造文化特色品牌。《寻迹定海》用多样的艺术形式,画出百姓心中的街区,讲述百姓身边的故事,找寻弄堂里的记忆。“寻味定海”进百家门、知百家事、品百家味,采编每家每户的酸甜苦辣,体味定海的百味人生。“诗书定海”以“诵读红色经典,声入定海桥畔”为主题,讲好定海故事,形成系列精品。“百年巨变,定海情怀”专题纪实系列片,选取“追寻”“坚守”“变迁”“逐梦”等关键词,记录定海城市面貌的变化。码头号子情景声乐套曲《启航之声》,以《共产党宣言》为信仰之源,通过码头号子起舱、送别等多部新曲展现信仰之帆、非遗之美。

后续,街道将在打造文化活态传承新模式上持续用力,通过多种形式,延续定海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历史,实施文艺精品创作提升工程,保留“深”和“意”,增强人民群众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留下城市更新进程中定海人走向新生活的印记。

定海路街道将秉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爱传递好,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演绎好,不忘初心使命,一如既往地加速城区有机更新,擦亮民生幸福底色,服务辖区群众,共建更美好家园。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