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一体的专业科技园

2018-01-08

园区概况

目前累计入驻企业120余家,累计注册资金1.3亿元,园区实际载体面积近4000平方米,2012年入驻企业产值1.17亿元,从业人员千余人;在知识产权方面,园区内企业共获得知识产权66项,其中授权专利49件、软件著作权13件、商标4件。

■“杨浦就像是上海科技园区的‘种子’,可以向更多的区域辐射和开放。”

■未来三年,海洋科技园计划在城区(杨浦)形成不低于10000平方米的园区载体面积;在临港新城依托上海海洋大学,建立临港海洋产业园,载体面积12000平方米;在临港新城,利用上海临港海洋科技创业中心的载体资源92000平方米,与科技园合作共建科技孵化器及中试产业基地。

2013  上海临港海洋科技创业中心加入,注册资金增至1000万元

2012  成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2011  更名为“上海海洋科技园”

2008  上海水产(集团)总公司加入,注册资金增至120万元

2003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水产大学、杨浦区政府共同发起成立上海水产科技园

位于淮海中路的K11购物艺术中心内,一堵长约14米的“水母墙”日前刚落成。在灯光的映衬下,缸内如梦如幻、摇曳生姿的水母吸引了不少市民纷纷驻足。

生产这种观赏性极强的人工养殖水母及配套水缸的正是上海海洋国家大学科技园(以下简称海洋科技园)的一家大学生创业企业。

海洋科技园原名为上海水产科技园,2003年由原上海水产大学(现为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和杨浦区政府共同发起成立。作为本市首家专业科技园,如今园区发展已迈入第10个年头。“园区发展已到了重要转折点。”上海海洋国家大学科技园总经理叶维钧一语道破园区发展现状。

依托大学及科研院所

八年前,还是上海水产大学研究生的王文龙在参观海洋水族馆时,被馆内一群群飘逸灵动的水母所深深吸引。他突发奇想:是否可以借助自己学到的水产养殖知识,探索水母的繁育和养殖,让如此灵动的小生物走进寻常百姓家呢?

此时国内水母的人工繁殖才刚刚起步,水母的养殖难度也非常高,但王文龙还是决心尝试一下。他花了4个月完成创业计划书,并向上海市大学毕业生创业基金会提出创新基金申请。很快基金会批给他10万元的无息创业公益基金,艰难的创业路就此启动。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王文龙一头钻进实验室琢磨如何人工繁殖水母,这才发现“真正做起来有多难”。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基本就是空白,80%的文献都要参考国外。王文龙说,要在人工环境模拟出水母在海洋里的繁殖条件,在水温、盐度、光照等多个方面都有严格要求。此外,还要有专门的喂养饲料。“在第一次实验时,30只从海里捞起来的野生水母仅存活了5只。”

为了搞清楚人工繁殖失败的原因,王文龙一次次调整养殖条件,连春节也没有回家。2007年大年初五那天,他发现养殖缸中有了一些芝麻粒大小的微粒。透过显微镜一看,是十几个褐色的蝶状幼体正在欢快地游动。人工繁殖水母获得了重大进展!此后,经过不断的摸索,小水母从最初的11只,一直增长到数千只,“海月水母”终于成功实现了人工繁殖。

随着观赏水母市场的逐步推广,王文龙的水母项目也逐渐被人知晓。2009年,上海元福投资有限公司在得知王文龙的事迹之后,出资100万元,创立了上海晶海实业有限公司,并入户上海水产科技园。

创业之初,公司没有办公地点及孵化场地,园区得知后将海洋大学副校长、园区董事长黄硕琳的办公室提供给王文龙办公;协调东海水产研究所提供40平方米的孵化实验室供王文龙使用;园区负责人叶维钧还担任王文龙的创业导师。

如今,位于东海水产研究所内的水母孵化基地内已从原有单一的“海月水母”品种发展至“澳洲斑点”、“太平洋海刺”等13个品种,并实现了规模化的人工繁殖和养殖,公司也成为了国内唯一

一家可以提供如此多养殖水母品种企业。

“一体两翼”空间布局初具雏形

2011年,“上海水产科技园”更名为“上海海洋科技园”,制定了“在‘十二五’期间上海海洋科技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思路”,把科技园未来的功能定位、平台建设、产业集聚、载体建设等重要元素的发展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将自身定位于国家海洋战略,园区发展自此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也是在这一年,上海晶海实业有限公司设计的“海瞳艺术水母缸”在德国世界顶级纽伦堡水族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同时也获得了德国经销商的青睐,成功获得出口德国订单2000多套,销售收入200多万元,实现利润70多万元。公司也开始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快速发展道路。

2012年,园区被科技部、教育部授予“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了更好提升园区服务能级,园区制定了《上海海洋科技园海洋创新(种子)基金试行管理办法》,与上海临港海洋科技创业中心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了注册资金为600万元的“上海临港科继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作为海洋创新(种子)基金的首家运行实体。

今年,园区再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升级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后,园区通过载体公司进行重组,吸收了上海临港海洋科技创业中心有限公司成为新股东,注册资金也从原有的120万元增至1000万元。至此,园区共有5家股东单位,基本形成集“产学研”于一体的专业科技园。

最近,园区三年发展规划正在酝酿中,从这份讨论稿中,可以一窥园区未来的发展前景:紧抓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浦东新区临港新城海洋产业创新集聚区以及浦东新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契机,构建“一体两翼”的空间布局——运用“科技园+孵化器”的运行模式,以城区(杨浦)为主体,与浦东新区(临港新城)形成“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格局,紧紧依托上海海洋大学和东海水产研究所的科技优势、整合各股东单位以及其他相关资源,形成联动机制来做大做强科技园。

园区面临关键转折点

“杨浦就像是上海科技园区的‘种子’,可以向更多的区域辐射和开放。”据叶维钧预测,这“关键的一步”如果走好了,海洋科技园将进一步突破现有集群规模,形成海洋科技企业集聚、高端技术资源汇聚、特色鲜明的海洋科技产业创新集群,而科技园区的开放程度也将进一步提高。

然而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园区现在亟需建立起一支与国家大学科技园相匹配的管理队伍。”叶维钧说。目前上海海洋科技园的人员主要来自股东单位,缺乏企业管理和招商经验,一切都靠从头摸索。过去,由于公司资金少,无法提供有吸引力的薪水来吸引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具有招商经验的专业人才。“科技园管理需要更多既懂科研,又懂管理的人才。”

随着园区的升级扩张,其载体建设正逐渐成为制约园区发展的瓶颈。上海水产科技园军工路基地主要依托东海水产研究所和上海水产大学提供的4幢楼房,总面积近10000平方米。由于军工路中环改造,上海水产大学和东海水产研究所的1幢楼房(三分之二)被拆除,目前仅剩近4000平方米,园区注册企业有三分之二在外办公。

未来三年,海洋科技园计划在城区(杨浦)形成不低于10000平方米的园区载体面积;在临港新城依托上海海洋大学,建立临港海洋产业园,载体面积12000平方米;在临港新城,利用上海临港海洋科技创业中心的载体资源92000平方米,与科技园合作共建科技孵化器及中试产业基地。

此外,园区的综合资源整合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园区建立以来,叶维钧除了担任园区负责人外,也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担任领导岗位。职务上的“双重身份”让海洋科技园在产学研的结合上比其他园区有更多的天然优势。“但光靠私人关系搭建起来的产学研联系不是长久之计,今年我们希望能从制度上搭建起产学研融合平台,比如由园区主导,让园区企业与研究所专家、高校教授进行签约对接,真正在机制上实现园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融合。”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