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00后”来报到丨新青年为社区治理注入新活力
2021-08-31在八月炎炎夏日的酷暑之下,复旦大学新生骨干培训班(第二期)为期三周的暑期挂职实践结束了。这三周里,炎热的天气也挡不住同学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比不过同学们在基层贡献自己力量的热情。时光虽短,同学们的感动和收获却满满。这些满怀激情、努力服务社会的同学们都有哪些精彩的体验和经历呢?
下面就赶紧来看看,第一组八位同学的表现吧!
走进社区
Part 1
首先我们来到五角场街道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和综治中心,看看这里的小伙伴们的工作情况。在这里,同学们体验了不一样的城市管理视角,也收获了新的社区治理的感悟和经验。
蒋俊琦同学和田慧楠同学在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的岗位是一网统管,主要包括了文书撰写、数据分析、情况调研、案件处置、会议讨论等工作。在工作当中,他们深入了解了一网统管在城市治理过程中发挥的统筹规划作用,总结了经验,提出自己的建议。
蒋俊琦同学:来到城运中心,我的第一感受是“现代化”。坐电梯来到金岛大厦顶楼的大平层,巨大的落地窗让大半个城市的景观尽收眼底。指挥室里,各种设施一应俱全,“一网统管”大屏以极其科幻的方式呈现辖区全方位的信息。我不由地想到了公共行政学课上学过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尽管在物理上“身居高位”,但一通“12345”市民热线电话,构建了市民与我们之间沟通的桥梁。实际解决每一位市民的诉求和烦恼,是我们工作的首要目标。我们的触角深入到民生的各个细微角落。这是一番平凡却又伟大的事业,“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所有基层机关工作人员的共同信仰!
田慧楠同学:五角场街道城运中心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与包罗万象的大显示屏生动诠释着“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的涵义。在这十五天里,我们旁听会议,真切体会到人民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重视;我们前往居委会,引导接种疫苗后的居民前往留观区,外出宣传接种时间与地点,期间居委会对接种者细节上的关心令人倍感温暖;我们观看了“2021夏令热线:区长访谈”直播,记录、汇总、整理居民反映的问题,完成情况分析,感受到政府解决问题的透明与高效。挂职活动使我切实感受到了当前上海数字政府建设水平的提高,也坚定了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的决心。
方禹哲同学和胡文博同学在综治中心工作。方禹哲同学的工作是协助维护综治中心工作网站,协助收集录入相关信息资料;胡文博同学的工作是平安建设,负责协助平安办整理收集材料,走访街区。在工作过程中,他们认真负责,主动与老师沟通,了解社会治理的具体情况。
(方禹哲同学工作照片)
方禹哲同学:一开始,我以为在街道里挂职会是一件严肃而沉闷压抑的事,所以在抵达工作地点前我的心里是略有不安的,生怕做错了什么引起带教老师们的不喜。当我到了单位之后,我发现这是一个充满活力而又互帮互助、和谐友好的集体。大家在休息时间一起聊天打趣,生活气息充满了不大的办公室,欢声笑语照亮了每个人的脸庞。而看起来严肃的张老师其实也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与周围的人关系很好,温暖始终是这间办公室的主题。相比起“办公室”,我觉得用“家”来形容或许更为准确。
(胡文博同学工作照片)
胡文博同学:我的工作就是协助老师们整理一些平安办的材料,并且走访一些街区实地考察。在工作过程中我发现,平安办真正与人民的生活紧紧相连。平安建设包含生活之中的方方面面,例如消防安全、群租现象整治、安全生产、邪教毒品的排查等等,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之中,我帮助工作人员整理了一些消防、群租的文件,从中不仅学到了很多有关方面的知识,更感受到了社区治理的艰辛,以及平安办工作人员坚持不懈日复一日的精神,还有一个个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欣慰和兴奋。我整理了2018年至今群租的整治情况,从原来案件特别多,到最近案件的逐渐减少,我看到很多人在社区的规范化管理过程之中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同时我也参与排查消防安全的隐患,包括电线老化、电瓶车的充电问题等,工作人员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的细节,不容忍一点马虎和差错,他们在与人民群众的沟通之中很耐心、很细致,考虑得也非常周到,正是他们的努力让社区变得更加安全。而这正是他们对工作的负责,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负责,对社区建设的负责。另外,我从隔壁办公桌的老师那里也了解到一些安全生产方面的情况,他们每天都很忙碌,经常需要前往现场查看具体情况,每天都要接很多的与工作相关的电话,处理很多的事务,为的也是每个企业都能安全地生产,顺利地发展。总之,这次实习的经历让我加深了对社区规范化、网格化治理的理解和感触,收获满满。
走进社区
Part 2
丁俏力同学来自新闻学专业,负责的是宣传方面的工作,主要包括媒体接待、新闻信息采写、“魅力五角场”微信公众号运营等工作。平时工作很辛苦,但是丁俏力同学毫不退缩,努力完成任务,收获满满。
(丁俏力同学工作照)
丁俏力同学:在挂职期间,我创作了《守住民族的“根”与“魂”》的采访稿,协助工作日下午4点“魅力五角场”公众号的审稿工作,还参与到了五角场街道年鉴的制作过程当中。身为一名未来的新闻人,我的专业素养和实战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除了工作内容的收获之外,我还真正体会到了“哪里需要我,就往哪里补”的补丁精神。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的当下,街道办的流调工作以及疫苗接种宣传工作都急需人手。于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我多次被派到流调部门负责对当日外地来沪的人员进行电话调查,也曾穿着绿色的志愿者马甲、举着扬声器穿梭于大街小巷,号召居民接种疫苗。做流调打电话嗓子哑掉,跑宣传在太阳底下被暴晒,甚至遭遇路人异样的眼光,第一次让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基层工作的辛酸苦楚——没有一个个“小家”,何以为国?但劳累是第二位的,收获是第一位的。在五角场街道社区宣文办这个“第二课堂”上,我锻炼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增强了独立自主的意识,这些都是我们从书本上无从得到的宝贵财富。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带教老师姚老师、陈老师以及301办公室其他老师对我的理解和照顾,在这个暴雨肆虐的夏天,让我倍感温暖。我也会带着这份感恩与毅力,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汪骞同学在社区自治办工作,主要工作内容是协助参与社区基层政权建设、“三驾马车”建设和睦邻家园建设工作。
(汪骞同学工作照)
汪骞同学:作为政府在基层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处于城市管理体系中最基层、最末端的位置,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居委会直接对接,也是最接近基层群众、最能深入了解民情的地方。也正因如此,这里的工作也更加琐碎,却也更加亲民,更加细致入微。这里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基层群众事宜,办公室常常是“谈笑是沪语,往来皆居委”,我挂职的社区自治岗位则更是与各社区基层息息相关。
在岗位上,面对的更多是一些零散灵活的事务。办公室带教老师们常常是处在随机应变、随时待发的状态。他们公务繁多琐碎,看似小事,但每一件都关乎基层群众的需求,每一张表格、每一次通话,都是在解决群众之所难,满足群众之所需。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为人民服务、为群众办事。我很有幸能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之中,感受到服务人民所带来的那份踏实与幸福。
钟艺同学在党群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协助老师们做好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在智慧党建管理平台上维护党员信息。同时也协助老师做好党群服务中心各类活动配送,以及区域单位联系沟通等工作。
钟艺同学:党群服务中心的带教老师梁老师十分友善,手把手教会零基础的我。在这儿,我想我最大的收获是思想层面。由于个人情况不同,若是每个人来办理组织关系转接的时候都照搬照套常规工作流程很容易出错。我们需要仔细询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有时因为双方表达不准确、其他地区政策不同等原因,常常需要多次沟通,甚至还需向第三方打电话沟通、协商、确认,但是梁老师并没有对任何一个人不耐烦,而是耐心询问、积极沟通。有时部分党员因为不熟悉党群服务中心的工作时间,会在我们本应午休的时间段来,但是梁老师从未有任何怨言,她说:“都是应该的。”百听不厌,百问不烦。带教老师这种敬业的精神实在是给我莫大的触动。
刁涵同学的工作围绕社区文化进行,主要负责组织开展社区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包括文艺演出、露天电影、体育赛事、文化展览等。
(刁涵同学工作照片)
刁涵同学:一个个面向不同受众的品牌活动,一幅幅生动多彩的现场照片,这是五角场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给我带来的惊喜。在进行文案写作时,我有幸了解了“魅力五角场文化联盟”的发展历史与相关活动,为街道校区、园区、社区、营区、商区五区联动的区域文化发展机制所吸引,为基层社区工作者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的努力而动容。
受疫情影响,挂职期间未能亲身参与线下活动的策划和开展,我的工作重心也转移到流行病学调查上来。有遗憾,也有光荣。我知道,一通通流调电话看似繁琐与平凡,但正是有基层人员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上的坚守,才能有关键时刻令人称赞的“上海速度”。
总结
以上就是第一组八位同学工作的情况和感想。虽然挂职时间只有短短的三周,但是我们每个人都从中学会了很多。社会的美好发展需要从基层开始。基层的工作是繁琐复杂的,同时也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它源于人民,源于生活,为人民服务是我们每个人在工作时喊出的口号。通过这次的挂职锻炼,我们有幸走进社区,深入基层,了解社会,贡献自己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的青春和能量,为建设一个更好的社区出谋划策。同时我们也学习到了许多有意义的知识和技能,获得了更深的感悟和体验。希望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我们都能够珍惜这段美好的经历,虚心学习、努力进取、服务人民,实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