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秀带,何以“再少年”

2024-05-24

  人民城市新实践,杨浦打造的文化秀带,致力于促成文化艺术与市民生活的创新融合、深度融合。

  在家门口“走”入“歌剧现场”,沉浸式体验“为国而歌”的慷慨激昂;“第21件”落地,公共艺术创新与城市更新“携手”,为市民游客唱响“人文咏叹调”;面塑、机器人模型、国歌故事一并呈上,“课后时间”是“三维立体”的;杨浦博物馆“大家庭”添新丁,“黑科技”将让博物馆越来越“聪明”……

  物质生活日益丰沛,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人们对文化服务高质量供给的需求随之不断增长。承载着百年工业文明,文化秀带,何以“再少年”?

  文化之“新”,为民心而“歌”

  在家门口“走”入慷慨激昂的“歌剧现场”

  60岁的市民王先生住在国歌展示馆附近,近日,他在家门口“走”入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的“演出现场”,沉浸式体验了一把“为国而歌”的慷慨激昂。

  “我是通过线上预约前来的。这里是电影《风云儿女》的拍摄地,国歌就唱响在我‘家门口’,很自豪。这次‘大师课’让我学到太多了,短短一个下午,收获颇丰。”王先生说。

  2023年12月,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在上海大剧院首演,讲述了以田汉、聂耳、夏衍等为代表的左翼文艺工作者“用笔做刀枪”的故事,以及《义勇军进行曲》步步诞生的过程。

  “创作这出歌剧时,我们在序曲中就加入了合唱的段落。请看大屏幕,利用舞台灯光的陡然变化,推出上世纪30年代群众齐声呐喊的震撼场面……”

  主讲人张庆新,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现任上海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音乐家协会声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活动中,他结合创作背景和编导历程,介绍了歌剧《义勇军进行曲》的主要内容。

  现场,不仅能听课,还能听歌。“亲爱的同胞们,在淞沪抗战爆发的第六天,1932年2月3日,上海文化界在鲁迅先生等人的倡导下,联合发出了《上海文化界告全世界书》……”上海歌剧院的青年歌唱家们登台,演绎了《我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凤凰的再生》《字字重千钧》《我生长在北平城》等歌剧的经典唱段。

  当天的活动是国歌展示馆“为国而歌”系列大师课第二讲。“大师讲解+动人歌声”,“接地气”却不失专业性的生活化表达,让不少观众意犹未尽。

  “我以前只会唱国歌,但对国歌背后的故事,了解得还太少。这次讲座对国歌的诞生背景进行了详细阐释,深入浅出,让我感到很受用。”上海电力大学学生屠王俊杰说。

  记者了解到,系列大师课是国歌展示馆进行的全新探索。目前,国歌展示馆正全力打造涵盖研学思政、音乐思政、戏剧思政、冠军思政的“为国而歌”大思政品牌。后续,该馆将继续深挖红色资源与戏剧、音乐、体育等领域的密切关联,延展课堂半径,丰富育人主体和渠道,以“小话题”讲好“大理论”,以“小故事”讲活“大道理 ”,以“小视角”讲透“大主题”,不断丰富“为国而歌”大思政品牌的内涵。

  艺术创新与城市更新“携手”,

  为市民游客唱响“人文咏叹调”

  5.5公里杨浦滨江南段,因为“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拥有了20件永久点位作品,中国、意大利、巴西、瑞士、日本……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艺术家,为城市注入了全新的艺术活力。艺术创新与城市更新“携手”,为市民游客唱响了“人文咏叹调”。

  6个清水混凝土方盒子交错叠加,独特的镂空设计,巧妙融入艺术家标志性的“十”字符号,在阳光的照射下,这些“十”字在雕塑的内外空间,投下了一幅幅随时间变化的光影画卷……5月19日,“第21件”——艺术家丁乙的雕塑《光塔》,为这里“锦上添花”。

  丁乙说:“我希望这件雕塑作品是纵向的,能够‘回应’两边的工业遗存。杨浦滨江很壮美,在这里有一个小的空间,大家可以短暂停留、冥想,看看天,看看光影的变化,我想,这或许就是光塔‘落户’于此的意义。”

  杨浦滨江,一直以共享的姿态向所有人敞开怀抱。在策展人吴蔚的理解中,作品来到杨浦滨江,也相当于延伸到了城市的具体生活。“它是时间,是人,也是循环,生生不息的理念一直深深扎根在丁乙的创作中。”

  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自己对于城市发展与人文关怀的深刻思考,这样的思考延伸到了参观者的“观后感”里。“从外观上看,这件作品给人的感觉有点‘冷’,但是走入其中,完全不一样,别有洞天,虽然今天是阴天,但感觉里面的光仿佛直接把人包裹了起来,非常温暖。艺术家把这样一个作品呈献给公共空间,呈献给市民游客,我觉得非常棒。”参观者谢天告诉记者。

  江畔,多了新地标;工业遗存内的展览,则邀请市民游客一同探讨与展望公共艺术在未来城市发展中的潜在影响力与前瞻性角色。当天,《交织:丁乙公共艺术实践二十年》展览,与《光塔》内外呼应,一起亮相。

  “这么多公共项目的手稿以及实物,我是第一次看到。比如,《飞来石》曾在新加坡呈现,但很遗憾我那时没有去看,今天终于有机会亲眼目睹。”参观者单女士说。

  老厂房蜕变成时尚秀场,仓库成为展陈空间,公共艺术作品与江景交相辉映,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纷至沓来……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生活秀带”向“新”而行,杨浦滨江以艺术为媒,为市民游客打造更为广阔的人文场域,让工业肌理融入城市生活。

  面塑、机器人模型、国歌故事一并呈上,

  “课后时间”是“三维立体”的

  揉、捏、刻、画,许昌路第五小学内,在非遗传承人唐华的带领下,孩子们玩转指尖上的非遗,被面塑技艺深深吸引。这是一堂面塑入门课。唐华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一直奔走于各校,将面塑带给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们。“日常生活中,面塑难寻,很多学生甚至从来没见过,更别提文化的传承了。所以我们这一代人任务艰巨,一定要把这个非遗项目在下一代中发扬光大。”唐华说。

  2024年3月至6月,是本学期团区委“课后不一YOUNG”的服务时间。课程涉及科技实验、非遗、体育运动等方面,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积极探索打造“双减”后的公益课堂。

  在指尖,既能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感受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

  二联小学的学生们在机器人手工课上,学习拼接简单的机器人模型。授课老师吴子豪透露,本学期,还让小朋友们尝试运用工程力学的模型,自行设计齿轮加速运动。

  “课后不一YOUNG”——团区委助力“双减”工作于2021年10月启动,坚持公益属性、自愿选择的原则,加强资源统筹,注重多方联动,构建家校社教育圈。

  学生的需求多样化,供给也同步多样化。除了非遗、机器人模型,“红色文化大餐”也一并呈上。

  《义勇军进行曲》如何成为国歌?国歌展示馆为何选址荆州路?本学期,杨浦区红色文化发展中心(国歌展示馆)“国歌之星”志愿者服务青年团队走进“课后不一YOUNG”时间。志愿者们以时间脉络为线索,介绍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国歌的选定路线、立法和传播,以及国歌在新时代的内涵。

  一个优秀的项目,离不开志愿者的付出。这支团队于2009年9月成立,日前获得“2023年度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记者了解到,“国歌故事进课堂”志愿服务项目自2010年创办以来,已累计招募志愿者1000余人。“我们致力于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累计招募来自高校、中小学、部队、企事业单位等近千名志愿者开展国歌故事宣讲,以弘扬国歌精神为己任,服务广大市民。”国歌展示馆宣讲员刘冉介绍。

  未来,这支志愿者团队将持续培塑“国歌故事进课堂”品牌项目,把队伍发展壮大,不断开展国歌故事进课堂、进社区、进部队、进“两企三新”;数字赋能,创新体验形式,推进展项数字化建设,吸引青少年观众参与AR体验营;结合人文行走与研学思政,打造“为国而歌”大思政品牌;结合青年表演艺术与红色文化传播,探索音乐思政品牌,并试点红色文化资源配送;推出戏剧思政课,探索戏剧思政品牌;融合体育精神与国歌精神,探索冠军思政品牌。

  下一步,团区委将联合国歌展示馆,不断优化课后服务项目,深挖党史学习教育资源,激励广大青少年传承国歌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