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上建造城市丨杨浦百年·工业印迹

2023-11-18

“杨浦滨江的未来,在于现在我们看特它过去的态度,这个态度决定了杨浦滨江的未来。”——章明

人是历史的产物,在时间中定位自我,靠记忆走向未来。他们是亲历者,他们是见证者,他们是建设者,他们是参与者......从城区文脉到红色工运,从百年兴业到工匠制造。从保护传承到活化利用,从历史记忆到人文情感。

为进一步加强工业遗产非物质遗存的抢救保护力度,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邀请“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宝妹、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等一批曾在杨浦滨江生活工作的老劳模、老职工代表,参与滨江开发、规划的资深专家学者代表,以及建设者代表,以亲历者“口述历史”的方式,用镜头语言展现杨浦工人阶级的蓬勃奋进、百年工业的峥嵘岁月,汇聚成12集的“杨浦百年·工业印迹”系列专题片,多视角呈现杨浦滨江的岁月变迁、涤岸之兴。

19位讲述人,绘就12部《口述历史》生动图景,他们以各自不同的经历和视角,深情回顾、深刻感悟、深远展望工业时代的家国情怀、社会发展以及城市变迁。在你眼前,一幅由“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发展绣带”的工业印迹、滨江传奇、蝶变长卷即将徐徐展开。

本系列专题片由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员会、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联合出品,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指导,今天推出第九集《在城市上建造城市》,同济大学景观学系主任、教授、博导章明,从设计者的视角,带你了解杨浦滨江改造历程。

杨浦滨江拥有上海中心城区中最长的滨江岸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称为“世界仅存的最大滨江工业带”,众多的工业遗产在这里屹立,历史在这里积淀,文明在这里孕育。

从“临江不见江”到“还江于民”

远古的先民择水而居,在陆地与水域的边界,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工业时代,水陆边界的良田被货仓码头取代,各类厂区将人们的居住之地推移至远离水岸的城市腹地,城市生活与水岸渐行渐远。曾属于大工业时代的杨浦滨江南段就是这种状态的典型例证。那时,杨树浦路以南密布着几十家工厂,沿江边形成宽窄不一的条带状独立用地与特殊的城市肌理,将城市生活阻挡在距黄浦江半公里开外的地方,影响了滨水空间的可达性,形成了“临江不见江”的历史空间难题。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城市滨水区重新受到全球性的关注,城市区域的工业区纷纷面临关停和转型,催生出了一大批从生产岸线到生活岸线迭代的早期案例。历经几十年的探索,滨水空间复兴不再是单一功能的简单置换,而是通过嵌入交通、公共空间、景观体系,力求将滨水空间重新纳入到整个城市的生长与更新体系中。2015年启动的杨浦滨江南段滨水空间正是面临这样的迭代,伴随着区域内大量的工厂停产迁出,城市生活空间开始见缝插针式地向江边渗透,到2019年,杨浦滨江南段全部贯通,曾经闲人免入的工业基地,转变为富有诗意的公共空间。

而杨浦滨江南段贯通的总设计方案正是出自同济大学景观学系主任、教授、博导章明团队。从2015年夏天“陪伴式服务”至今的章明参与并见证了杨浦滨江从生产岸线到生活岸线的华丽转型。“在城市上建造城市”是章明对杨浦南段滨江设计的重要理念。历经岁月变迁,种种要素随着时间累积,使得一块场地的丰富度不断提升,如何通过了解过去,延承历史文脉,做到映射当下,进而反映未来,实现“叠合生长”是设计者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章明指出:“工业遗存再生利用可以强化场所记忆,由此我们确定了有限介入,低冲击开发的设计策略。”通过对设计理念的不断明确,整体改造价值观不断深化,杨浦滨江成为“不间断的工业文明博览带”,同时进一步实现“工业遗存博览带、原生景观体验带、三道交织活力带”的“三带”融合,依托时下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创建,逐渐呈现国际一流滨水空间景观。

从“面临被拆除”到“热门打卡地”

还江于民,改变了老百姓临江不见江的城市结构,同时也让工业遗产真正的融入到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如今已成为热门打卡点的绿之丘位于杨浦滨江南段,曾获得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荣誉提名奖,它不仅是章明的代表作,更是一个设计师创新设计理念的缩影和注脚。

△改造前的上海烟草机修仓库

绿之丘前身是始建于1996年的上海烟草公司机修仓库,因所在位置阻断了规划在这个区域新增道路的通行,并且历史价值有限,曾被列入拆除名单。在章明看来,因为道路规划把建筑拆掉无可厚非,但也会因此失去反思,和与历史对话的机会,以及一个对未来城市再造寻找新方法的机会。因此,设计团队动脑筋做了一个方案:能不能把这个体量进行削减,把它变成一座桥?既然是城市道路,从底下穿越,我们顶上架一座桥,把城市跟滨水之间连接起来,同时把它做成一个立体广场,升到更高的视野和空间,可以让老百姓在这里看滨江。如今这个立体广场已经整体改造成为了一个集城市公共交通、公园绿地、公共服务于一体,被绿色植被覆盖的、连通城市腹地与滨水公共空间的城市多功能复合体—— “绿之丘”,成为了网红建筑。

△ 改造后的绿之丘,于安铺路视角

在滨江实践中,设计师团队也始终延续着“向史而新”的建筑史观,即将历史看作一个“流程”,一个连续且不断叠加的过程。新介入的元素既保持着对既有环境的尊重,有限度地介入现存空间之中,同时又以一种清晰可辨的方式避免和既有环境的附着与粘连,成就了现在锚固于场所的物质留存,以及游离于场所的诗意呈现。

点赞0 收藏0